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8的文章

1隨佛修學淨三業

隨佛修學淨三業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普賢十大願」也說「常隨佛學」,學習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戒、修定、修慧……總的來說,就是要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心。   什麼是學佛的身?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戒清淨,行住坐臥不離四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什麼是學佛的口?經常保持口業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多講好話,不講壞話。什麼是學佛的心?就是要契悟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境界,就是指我們的心境。時時刻刻任心自在、堅住正念,這樣就是悟到佛的心。 無住無求 心自寧一   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就是福德;理,就是菩提心。外面的三寶屬於事──佛像是佛寶,經、律、論三藏是法寶,比丘、比丘尼是僧寶,這是外面的三寶。藉由外面事相上的三寶,啟發我們心當中的三寶。見到心當中的自性三寶,才是究竟的正道。   我們拜佛,不是在求佛,佛是無所求的。無所求、無所住,就是佛。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靈知靈覺才是自己的本心。靈知靈覺不清淨,就是眾生;清淨,就是菩薩;完全清淨了,就是佛。假使修行學佛沒有這個觀念,就容易走錯路、走遠路,修一百年、一千年……都沒有用。   古人說心外求道、心外求佛,就像日中找影子一樣,迷失了自己。「佛者,覺也。」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個自性佛,諸位聽法這個心,念念分明,即是佛。佛性人人本具,不必去求,一求,心就不在了;一求,心就跑掉了。《六祖壇經》云:「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覺,就是覺察、覺照、覺悟。心當中起了煩惱,馬上就知道,這就是覺察。知道起了煩惱,把它看破、化掉,這就是覺照。這就是心當中的自性佛。   我們每一念都要起善念,不要起惡念;起了惡念,要把它化掉。三十七助道品「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就是要靠覺。行住坐臥、動靜閒忙,覺性都要存在。例如,正想要發脾氣時,自己察覺了,馬上把它伏下去。為什麼不能發脾氣?火燒功德林!這把火一燒,把過去的功德燒得乾乾淨淨的,所以,...

2三樣東西

三樣東西 一去不復返   時間   生命   青春 毀掉一個人   脾氣   傲氣   小氣 永 不 放 棄     童真     理想   希望 最無價   愛情   善良   友誼 最無常   成功   財富   夢想 成就人   天時   地利   人和 要珍惜   父母   孩子   眼前人 做事情   目標   方法   改善 交朋友   誠信   奉獻   無私 把握好   機會   人生   婚姻 得到快樂   知足常樂   助人為樂   自得其樂 好好活,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氣自己, 父是天,母是地,盡孝父母要牢記,夫妻愛, 子女孝,家和比啥都重要, 行點善,積點德,多做善事多積德,官再大, 錢再多,閻王照樣土裡拖。

3生命中之新生命 共九則

生命中之新生命(一)950129共九則 https://youtu.be/ZWF6FmlFND4   世界上,不僅人有生命,各種動物都有生命。生命離不開生活,生活有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每一個人都要穿衣吃飯,這屬於物質生活,目的在於滋養色身,也可以說是滋養生命。   人們可以適度的追求物質生活,但是過度的追求容易使自己的身心感覺疲憊不堪,因為物質生活是有限的,而人心的欲望是無窮盡,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十萬想一百萬、一千萬、一億,乃至於希望成為世界的首富。有這些欲望,在一般人認為是好的念頭,但是物質生活追求到了,在食衣住行、吃喝玩樂方面,慢慢就形成奢侈,由奢侈慢慢變成花天酒地,生活就近於腐化。   中國有一句俗話:「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就是指人的欲望無有窮盡。每一個人都會有所追求,但要追求得恰當、要適可而止,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實至名歸」。應該要的就要,不應該得到的就不可以巧取、豪奪,如果是不該取的,即使是得到了也會得而復失。人們為什麼要追求?希望得到快樂、得到幸福。但是,快樂、幸福如果是來自於物質生活的滿足,是藉由外在的物質,刺激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得到的幸福感與快樂感也只是暫時的。過度追求外在的刺激,漸漸身心就麻痺了,對於這種刺激便不再感到幸福快樂,甚至感到厭倦、無聊,所以又要追求新的刺激、新的快樂,就這樣繼續不斷地追求,慢慢形成惡性循環。   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欲望,希望得到以後要去享受一番,以致於有些人不擇手段地拚命去追求財富,結果可能就觸犯了法律。所以,沒有錢的人拚命去追求也是非常地苦惱,有錢人去追求則又會演變成惡性循環,最後還是得不到幸福、得不到快樂。為什麼呢?因為外面物質生活是一種刺激,只能得到暫時的滿足與快樂,時間一久就會感覺麻痺。不斷地追求外在物質生活,不但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快樂,還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因為過度的追求享受、追求刺激,容易引起身體上的毛病,一般人稱之為「富貴病」。現在科學這麼進步,醫學又很發達,照理說人們應該都有健康的身心,都應該生活得幸福快樂;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很多病苦是現在醫學還無法醫治的。 生命中之新生命(二)950205 https://youtu.be/IVUXd2LYCTc   老、病、死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