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莊大道
現今社會,大眾普遍過得比從前較為富裕,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是休閒娛樂都更為豐富多元,但是我們的生活卻沒有因此遠離煩惱。而造成這些憂惱的主因,事實上,就是我們自己!
萬善圓彰 百福莊嚴
由於知見觀念影響個人的待人處事、應對進退、家庭的立場、社會的風氣,乃至於國家內政、外交的施政方向,因此不正確、偏差的知見觀念,往往引發人際、家庭、國際之間的衝突與對立,造成家庭不和諧、社會不安定,及世界的動盪不安。古德云:「解鈴還須繫鈴人」,如何透過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使我們的人生更趨圓滿如意,是當前社會很重要的課題。
佛法告訴我們藉由了解「三諦──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的真理,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斷除心中的無明煩惱,便可一步一步走向美好的未來。《始終心要》云:「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我們若能依循「三諦」的智慧,在生活中落實,不但可以學業成就、事業有成、家庭圓滿、社會和諧、國家安定、世界和平,又能增長每個人的福德與智慧,遠離煩惱、匱乏,最終更能獲得解脫自在、光明圓滿的人生。
「俗諦者,立一切法」,俗諦即是世間法。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經提示大眾,十法界當中,佛法界,即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所以,要想達到佛的境界,先要從俗諦上去修行,立一切法,百福莊嚴,一善不廢。
百福莊嚴,一善不廢,就是禪宗提示學人「動則萬善圓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經常檢討反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都能退一步想,處處都為別人著想,不起惡念,並且透過誦經、持咒、早晚定課等方便法門,使自己善念時時現前,自然福德就能增長,福報、善緣增長了,走到哪裡,處處都有貴人相助,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能有所成就。
任運三諦 圓融無礙
有了福報還不夠,修了善法還要不執著善法,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圓滿、如意的人生。經云:「因地不真,果遭紆曲。」如果我們修了善法又心生執著,在修善的過程中,貪著個人的名利,心依然得不到解脫自在;「真諦者,泯一切法」,就是藉由真諦的智慧,幫助我們放下心中的執著,真諦指的是真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眾緣和合而生,也因眾緣分散而滅,今天我們的成功與成就,不是自然而然就達到的,也不是只靠自己就能成就的,這些都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如此思惟,就能抱著感恩的心,將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己反省檢討,內心沒有了執著,就是解脫自在。
更進一步,了達人人本具的佛性,具足真空妙有,佛性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不是造作出來,也不是誰給我們的,它本自具足。《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當下這念心,若能悟到中道第一義諦的道理,就是契悟實相之理,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了了分明,當下這念心能生萬法,又不執著萬法,一念不生,萬法銷歸自性,就是「中諦者,統一切法」的智慧。
將「三諦」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上,自然就能產生無量的功德與智慧,人生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就是一條康莊大道,就是一條直路,絕對不會走錯路、繞遠路,依此而行,終能超凡入聖,獲得圓滿自在的人生。
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放得下,才能真正提得起;如果放不下,也不能真正提得起。五代契此和尚相傳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常背負著一只布袋又笑口常開,時人稱之「布袋和尚」。一日,有人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布袋和尚馬上放下布袋,意味著一切法空,要能萬緣放下。「那之後又如何?」布袋和尚馬上提起布袋、擔荷而行,意味著以空性的智慧,承擔起人生的責任、度眾的事業,才能長長久久、永不疲厭。是故《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知行合一 解行並重
修行學佛一個是知,一個是行。知到哪裡,就做到哪裡,知和行要配合起來。行是事,知就是理。真知實行 事理圓融
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如果有事沒有理,盲目修行,就稱為盲修瞎練,愈修愈糊塗,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方向。例如,走路要有一個方向,才能到達目的地;作學問也要有一個方向,學業才能成就;做事有一個方向,事業才能成就;修行也要有一個方向、一個目的,不要走錯路,道業才能成就。
許多研究佛學的人,念了幾部經,就把這些道理掛在口頭上說東說西,稱為「口頭禪」。古云:「說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說而不做,如同入海算沙、說食數寶,這是執理廢事,有知無行。為什麼知道卻做不到?因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道理還沒有透徹了解,不能通達。如果知達到最高點,完全沒有一點懷疑,就是「真知」。真知,就一定要去實行;行到最高境界,就是真知。
因此,執事廢理,容易起無明、生煩惱;執理廢事,容易落空。所以,事理無礙,行解並進,最後達到事理不二,就契入如來境界。以前有一位雲光法師,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感動天人來散花。天上的花一掉下來,都變成了石頭,石頭裡面還有花,稱為雨花石。雲光法師喜歡吃牛肉,常邊吃邊說「吃而無吃」。他雖懂得般若空性之理,但功夫不夠,吃了以後卻空不了,業還是存在,所以往生後即墮為牛身,痛苦不堪。
解行並重 般若實相
所以,不但要說到,還要做到,行解並重,言行一如,這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了解道理,屬於文字般若。要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假使沒有真正去修,沒有真正去依教觀心,始終佛是佛、眾生是眾生,生死還是生死、涅槃還是涅槃,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自己得不到真實的受用。因此,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在日常生活上安住這念心,有了煩惱,就要趕快對治,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行住坐臥、動靜閒忙,始終不離當念,這就是實相般若。 儒家王陽明也強調「知行合一」,知達到最高的境界,自然與行互相契合;行達到最高的境界,理就現前。佛法則說「解行並重」,知道道理了,還要去落實,只有自己親身實踐以後,才能真正體會到理和事本來就是一個。
教理就是一條路,一個指路碑,就如同在地圖上按圖索驥。人人都有一個寶山,要想找寶山,必須知道寶山在哪裡?寶山找到以後,怎麼樣去開採寶山?經教上就是講這些道理。假使專門去講道理,就像雖然知道寶山的地點,但是自己不去開採,怎麼可能得到寶?所以,我們要按圖索驥、要去實踐,這就是行解並重,就是真正的菩薩行。
既然諸法性空,那麼唯有覺性才是真實。 導師常說:「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能知能覺的心人人都有,要經常回光返照,保養聖胎。因此,日日靜坐,反省檢討,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是菩薩行履安身立命之根本。也唯有從清淨覺性所起的作用才是全體大用,才能萬善圓彰。宋朝大慧宗杲禪師有詩云:「桶底脫時大地闊,命根斷處碧潭清。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描述祖師大徹大悟之後,回到有情人間的悲心一片。願效法祖師,在火爐般的紅塵中,化作一點清涼的白雪,為佛法、為眾生,化為水,成清涼,而無悔。
念茲在茲 行願成滿
修行是一條長遠的路,在修行的歷程中,事相上的努力是最初的入手處。從發心中,察覺自己的不足,由學習中修正自我;所謂「做一分,得一分」,在有為法、生滅法所做、所得中,如果能夠時時刻刻返照自心,提醒自己藉事練心,在變化無常的世事中,便能領悟更深一層的心境,洞察每一件事背後含藏的真理意義。因此,行者藉由回向法門來自我提醒,將這一切所修的福德資糧予以提升,回事向理,輾轉殊勝,同時,念茲在茲,修行最終的目的在超凡入聖、了脫生死。
經云:「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十大願中,普賢菩薩即是以廣大願心,將纖毫之善乃至所有功德普皆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不僅能成熟一切眾生,更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普賢菩薩的諸行願海。
佛法云:「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回向是大乘菩薩的修持法門,讓佛弟子學習發起廣大願心,回向無量無邊的法界眾生,令行者既能免離貪著善法、耽樂小果、得少為足的障礙,更令心量寬廣如虛空,秉持大乘菩薩的精神,不獨為己,更須利他,從有為法提升至無為法,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終至事理圓融,將一切功德回向法界,普願一切眾生,情與無情,入佛法界,同圓種智。
菩薩就在汝心頭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由此可知我們當前所有受用,皆仗六道眾生、大地、外在種種因緣而得,非自我所生,如是種種恩德,難以一一回報,因此,唯有將自己所修善法,如誦經、念佛、禪坐等功德「普皆回向」,以報法界有情無量恩澤。
濟物普均 量周法界
我乃一個個體,恩從何來?為何要報答如是眾多恩澤?而現在的我又從何而來?是誰成就了當前的自己?是誰令現在的自己無所憂畏?
一般人都知道「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佛法則進一步告訴我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所有成就並非只有單一原因,都是眾緣和合所成,外在一切有情、山河大地皆有成就自己的恩德。因此,唯有「普皆回向」,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同登彼岸,方能報答眾恩。
「普皆回向」,聽似抽象難懂,卻是佛法中菩薩行之根本。菩薩由於心中無有分別,不為己求,平等自在,濟物普均,廣大心量遍虛空、遍法界,普及大地一切有情眾生。而修行學佛即是效法諸佛菩薩開闊的胸襟,藉由發願回向,擴大心量,令所修善法回向無量眾生而功德無量,心量無邊,普令法界有情,同霑法益,脫離苦海,究竟解脫。
要如何做到「普皆回向」?學習諸佛菩薩以大慈悲心,發廣大志願,立定目標,以平等大願回轉所有功德,施予一切眾生。慈是與樂,悲是拔苦,透過回向以大慈心,與眾生一切樂;更以大悲心,拔眾生一切苦。
落實菩薩道最重要的是應當秉持慈悲無私、真誠平等之心,對於一切有情,乃至於無情,皆能平等對待,視他身如己身,觀眾生苦如自身受苦,積極與樂拔苦,令眾生與我咸獲安樂。
菩薩本懷 平等大悲
「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平等視眾生,也是儒家所說的君子之德。孔子亦教導弟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個真正的君子,心中無有分別,恆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沒有成見及私心,心胸寬廣包容一切,對於喜愛、不喜愛的人,同等付出關愛。不論對方與自己是善緣或是惡緣,統統一視同仁,如此不僅具足世間君子的品德心量,更是真正實踐菩薩道的菩薩行者。
菩薩行者以平等大悲,不希求回報,真心回向一切眾生,才能普施無邊有情,令法界眾生得到最大的利益,這也是「普皆回向」的真諦。我們以平等利他之心,發願回向,同時也能化除分別心,及我執等煩惱,利他就是自利,但非從果報上求,而是從因上來努力。如此一來,於利他中完成自利,良善的果報,點點滴滴,功不唐捐。
道在平常,日用當中無一不是行菩薩道之處。若菩薩行者能時時將覺性提起,以清淨心面對生活種種境界,乃至於將中台四箴行落實於工作、家庭、應對進退中,在在處處都具足福德、教理、禪定,功德自然盛大。藉由事相上的修習,返照自心,是否所有作為不悖離菩薩本懷,依著回向文,次第回向,一念專注,自與真心相應。菩薩平等無二,安住正法。行者若能發起平等大願,普皆回向,即與菩薩法界相應,回向的當下,你我皆是菩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