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4中台五明菩薩學院


中台五明菩薩學院一百零七年春季五明菩薩班開學典禮

  本寺於一百零六年九月創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開設為期三個月的「五明菩薩班初階課程」,本年度五明菩薩學院規劃事理兼備、多元豐實的春季五明菩薩班課程,來自全省七百多位學員踴躍參與,三月三日於般若講堂舉行開學典禮,恭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慈悲主持。

  上午九時,全體學員至誠恭迎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主持開學典禮,現場並有五明菩薩學院執事法師、本寺常住執事法師共同蒞會參與。見燈大和尚首先一一頒發證書,予五明菩薩班教授法師及授課講師,肯定每位授課法師及講師精心規劃、講授課程的發心,藉由五明學處提升學員的正知正見及本職學能,也凝聚菩薩僧團四眾弘法的團隊共識。
         

五明菩薩行 無上菩提因

  院長見燈大和尚於典禮中開示大眾,開山祖師創建中台禪寺,以佛法五化運動為方便,廣設精舍,建立學校、博物館,告訴我們在事上要落實「中台四箴行──敬、慈、和、真」,要成就道業,就要在因上廣積福慧資糧,端正知見、清淨身口意三業,時時刻刻以中道實相為依歸,反省檢討改正,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朝著契悟菩提涅槃來努力,將來就能成就無上菩提,而這些成就不一定要等到最終才能夠享用,隨著我們現在的努力與堅持,不但道業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生命、生存,家庭、事業、學業,也會獲得正面、正向的提升,這就是功德、福報、就是修行的成就。所以,我們不僅要依教奉行,更進一步還要具體來落實。

  中台是一個菩薩僧團,中台道場的成就,是大眾秉持修福修慧、修自利利他菩薩行所努力而來的。大家有共識,發心在道業上精進努力、修菩薩行,所以中台禪寺今天的成就,是大家的功德。但是好還要更好,開山祖師示現圓寂,最後開示我們要「守護道場,深化修行,落實弘法」,就是提示我們在菩薩行、在道業上,要努力及提升的方向。希望我們要秉持這個原則,在現有的基礎上,一起共同努力、發心,繼續向上提升。要成就菩薩行,就要在五明處學習,這也是成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的用意,以及目的之所在。

  我們秉持這樣的原則來開辦五明菩薩學院,運用現有的資源,聘任優秀的教授法師,以及學有所長的講師,將大眾發心的珍貴資源做有效的運用。希望藉由學習,幫助大眾提升,把佛法、專業知識技能分享、傳播、幫助他人,這就是利他;透過這樣的作為得到提升,就是自利,這就是真正的五明菩薩行。

  希望每一位學員將學習到的知見、知識、技能,落實在生活上,秉持著菩薩行,深化修行,落實弘法,守護中台道場,共同發心護法護教,傳承佛法。五明菩薩學院的設置、建立,就是基於這樣的精神、知見、根本上來努力的。


1.學員秉持自利利他的菩薩發心,於通識課程中認真學習。
2~5.多元豐富的專業職能課程中,學員積極參與實務練習,期能運用所學,護法護教。
會熟巧精明 更上一層樓  
  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也要精進、用功、認真。不論是佛法、世間法,要修菩薩行就要更上一層樓,所謂「會、熟、巧、精、明」,五明處成就了,就叫做「明」。世間上修習禪定或者得到報通可以有五種神通,如果超凡入聖,斷惑證真就有六種神通,神通達到圓滿,就叫做「明」。

  大眾是在家菩薩,有家庭、事業,還要兼顧道業,落實菩薩行,付出時間、體力、心力這麼多的資源,無非希望能夠在道業上、學習上獲得成就。所以,大眾來學習,要對自己有一個期許,要發「會、熟、巧、精、明」這種願心,並且在這個地方來精進用功。同時,也勸發大眾要發長遠心,圓滿這項學習的功德,大眾有努力、有付出,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云:「要成就菩薩道行,即要向五明處學。」五明學處為一切菩薩共學之處,更是菩薩一切智慧功德成就之處。在住持見燈大和尚的帶領下,秉持開山祖師的教導,成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具體實踐菩薩願行,藉由落實解行並重的修行理念,鞏固四眾弟子之道基,厚實福慧資糧。

  開學典禮後,春季五明菩薩班課程正式展開,學員們專心致志地學習通識課程,及十一項專業職能課程。期以「會熟巧精明」,利樂有情,令佛法長興,正法久住,中台心法,光耀大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9康莊大道

康莊大道   現今社會,大眾普遍過得比從前較為富裕,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是休閒娛樂都更為豐富多元,但是我們的生活卻沒有因此遠離煩惱。而造成這些憂惱的主因,事實上,就是我們自己! 萬善圓彰 百福莊嚴   由於知見觀念影響個人的待人處事、應對進退、家庭的立場、社會的風氣,乃至於國家內政、外交的施政方向,因此不正確、偏差的知見觀念,往往引發人際、家庭、國際之間的衝突與對立,造成家庭不和諧、社會不安定,及世界的動盪不安。古德云:「解鈴還須繫鈴人」,如何透過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使我們的人生更趨圓滿如意,是當前社會很重要的課題。   佛法告訴我們藉由了解「三諦──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的真理,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斷除心中的無明煩惱,便可一步一步走向美好的未來。《始終心要》云:「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我們若能依循「三諦」的智慧,在生活中落實,不但可以學業成就、事業有成、家庭圓滿、社會和諧、國家安定、世界和平,又能增長每個人的福德與智慧,遠離煩惱、匱乏,最終更能獲得解脫自在、光明圓滿的人生。   「俗諦者,立一切法」,俗諦即是世間法。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經提示大眾,十法界當中,佛法界,即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所以,要想達到佛的境界,先要從俗諦上去修行,立一切法,百福莊嚴,一善不廢。   百福莊嚴,一善不廢,就是禪宗提示學人「動則萬善圓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經常檢討反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都能退一步想,處處都為別人著想,不起惡念,並且透過誦經、持咒、早晚定課等方便法門,使自己善念時時現前,自然福德就能增長,福報、善緣增長了,走到哪裡,處處都有貴人相助,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能有所成就。 任運三諦 圓融無礙   有了福報還不夠,修了善法還要不執著善法,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圓滿、如意的人生。經云:「因地不真,果遭紆曲。」如果我們修了善法又心生執著,在修善的過程中,貪著個人的名利,心依然得不到解脫自在;「真諦者,泯一切法」,就是藉由真諦的智慧,幫助我們放下心中的執著,真諦指的是真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眾緣和合而生,也因眾緣分散而滅,今天我們的成功與成就,不是自然而然就達到的,也...

1隨佛修學淨三業

隨佛修學淨三業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普賢十大願」也說「常隨佛學」,學習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戒、修定、修慧……總的來說,就是要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心。   什麼是學佛的身?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戒清淨,行住坐臥不離四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什麼是學佛的口?經常保持口業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多講好話,不講壞話。什麼是學佛的心?就是要契悟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境界,就是指我們的心境。時時刻刻任心自在、堅住正念,這樣就是悟到佛的心。 無住無求 心自寧一   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就是福德;理,就是菩提心。外面的三寶屬於事──佛像是佛寶,經、律、論三藏是法寶,比丘、比丘尼是僧寶,這是外面的三寶。藉由外面事相上的三寶,啟發我們心當中的三寶。見到心當中的自性三寶,才是究竟的正道。   我們拜佛,不是在求佛,佛是無所求的。無所求、無所住,就是佛。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靈知靈覺才是自己的本心。靈知靈覺不清淨,就是眾生;清淨,就是菩薩;完全清淨了,就是佛。假使修行學佛沒有這個觀念,就容易走錯路、走遠路,修一百年、一千年……都沒有用。   古人說心外求道、心外求佛,就像日中找影子一樣,迷失了自己。「佛者,覺也。」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個自性佛,諸位聽法這個心,念念分明,即是佛。佛性人人本具,不必去求,一求,心就不在了;一求,心就跑掉了。《六祖壇經》云:「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覺,就是覺察、覺照、覺悟。心當中起了煩惱,馬上就知道,這就是覺察。知道起了煩惱,把它看破、化掉,這就是覺照。這就是心當中的自性佛。   我們每一念都要起善念,不要起惡念;起了惡念,要把它化掉。三十七助道品「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就是要靠覺。行住坐臥、動靜閒忙,覺性都要存在。例如,正想要發脾氣時,自己察覺了,馬上把它伏下去。為什麼不能發脾氣?火燒功德林!這把火一燒,把過去的功德燒得乾乾淨淨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