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0心病還要心法醫共3則 布施共2則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共2則


心病還要心法醫(一)共3則 

     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聖、凡的關鍵。 一般人的心理,通常都有四種病態:第一是妄想心,第二是昏沈,第三是無聊,第四是無記。如果將這些病態除去了,就是智人、賢人、聖人。修行的人要有成就,也必須要除去這四種心病。所謂妄想心,就是一個人的心念,念念不停的起心動念,攀緣不止,俗云:「心猿意馬」者是。人的一生中,不是善念,就是惡念,時時刻刻在患得患失。善念就是好的念頭,起善念,心生光明;起惡念,心生黑暗。善念是因,天堂、淨土是果;惡念是因,惡道、地獄是果;智人、聖人是正念是無念,所以能夠超脫生死,得自在解脫。一般人的善念較少,惡念較多。

     因惡念故,心生黑暗,因黑暗故,心起煩惱、空虛、恐怖、顛倒、愚癡、邪見、慳貪、我慢、悔恨、嫉妒、幸災樂禍,進而造殺、盜、婬、欺詐、強暴等種種惡業,致使社會失序,而招感未來的苦果。做一個君子,做一個好國民,應該要知道那些是善念,多起善念必得善果。經云:「前念念惡如雲覆日,後念念善如日消暗」。古德云:「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所以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聖、凡的關鍵。

心病還要心法醫(二) 

      睡眠昏沈佔了人生的一大半,所以必須修「止觀」來對治。所謂「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止觀」即修定、修慧,這是一帖醫治心病的心法良藥。心病之二為「昏沈」。就是心不明了,意念不能作主,不是糊塗癡暗,就是瞌睡昏沈不斷。一個人每每到了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呵欠瞌睡就來了。睡眠昏沈佔了人生的一大半,所以必須修「止觀」來對治。所謂「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止觀」即修定、修慧,這是一帖醫治心病的心法良藥。

      古人云:「聖人無夢」,不但色身不作夢,而且心意識也不會顛倒夢想,常安住在正念、正定當中。修行功夫深厚時,就能作到醒睡一如的境界。要想除去昏沈,就必須修止觀對治。第三、無聊--這個時候沒有妄想,也沒有昏沈,但感覺到無所事事,心念變成斷滅,甚至呆若木雞,心意識完全失去了定力與智慧。所以必須修止觀以調治無聊,以免失去生命的活力,斷送自己的慧命。

心病還要心法醫(三) 

道行精進的人,睡時心亦在定中,是不會作夢的;即使作夢,亦是與修行有關的夢,在夢中亦在用功辦道,不會作無聊的夢。 第四種心病為「無記」。所謂「無記」:即禪宗所說落入無事夾縫中。無記有二種差別:第一是「空亡無記」--就是在靜坐的時候,得到一些清淨的境界,而守住這種境界以為得到珍寶,心生貪著,禪宗所謂「死水不藏龍」,就是指這種境界難以產生悟境,故不可執著這種空洞忘機的境界。

  第二是「獨頭無記」--指獨頭意識的活動。是因為工夫不吃緊.不得力,到了晚上還會作夢,在夢中又迷迷糊糊.作不了主宰。如果是道行精進的人,睡時心亦在定中,是不會作夢的;即使作夢,亦是與修行有關的夢,在夢中亦在用功辦道,不會作無聊的夢。即使是惡夢,心亦是清楚明白.能作主宰,不為夢境所迷亂,否則就是獨頭無記了。如果有這種無記的境界,必須精進用功,修習止觀以對治之。 希望超凡入聖,就要將妄想、昏沈、無聊、無記這四種心病,利用靜坐修止(定)觀(慧)的方法來醫治。


【 惟覺談禪 】:布施(一)共2則

    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是清淨心、虔誠心、恭敬心、平等心以及慚愧心,若是以這樣的心行布施,福報是不可思議的。問題一 布施的質與量,會影響到功德的大小嗎?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認為布施的東西要數量多、品質好,乃至於布施珍貴的寶物,才會有很大的福報;認為只布施一點點香花、一個水果、一杯茶、一碗飯,數量不大、質也不好,所得到的福報就不大。其實,以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以我們當下這一念心為主,要看我們布施的這念心,是不是附帶有條件?是不是清淨、虔誠、恭敬、平等?如果是以恭敬心、清淨心、虔誠心、平等心來布施、供養,就是最大的功德;相反的,如果是有條件的,雖然會有福報,但功德果報卻是有限。

    在佛經裡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對貧窮的夫妻,以乞討為生,他們唯一的財產就是一條毯子,所以這條毯子是他們最寶貴的財物。後來,夫妻二人檢討反省,這一生會這麼窮困,是因為過去世沒有行善、修福,沒有供養三寶的緣故。這時,正好是釋迦牟尼佛住世,四處托缽行化,他們就商量,想把這唯一的毯子,拿去供養佛陀,可是這個毯子又髒、又臭、又舊,供養佛陀不但不禮貌,可能還會招罪過,於是在精舍外面徘徊、猶豫。佛陀知道了這對老夫妻心裡的想法,就告訴弟子要他們進來。老夫妻看到佛陀的慈悲、和藹,就虔誠、恭敬地把這一條毯子供養了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叫目連尊者把毯子拿去海邊洗一洗,把它洗乾淨。當目連尊者把這個毯子拿去洗的時候,忽然波浪滔天,浪高數十丈從海中直湧而來。目連尊者是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看到這個情況,立刻運用神通力把須彌山移過來鎮伏波浪,但是須彌山放到海浪當中,就像一個小藥丸一樣,無濟於事,海浪仍然繼續升高。於是,目連尊者只好趕快回到精舍請示釋迦牟尼佛。

    佛陀就拿了一粒米給目連尊者,說:「你把這一粒米丟到海浪當中,海浪自然就會平息。」目連尊者就把這粒米丟到海中,說也奇怪,真的立刻風平浪靜了。目連尊者覺得很奇怪:用神通力把須彌山移過來,都不能平息這個海浪,為什麼這小小的一粒米能夠把這麼大的海浪平息?於是,請釋迦牟尼佛說明原因。佛陀開示:「你不要小看這粒米,這一粒米代表宇宙之間因緣會合的一種真理。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這一粒米,是以種子為因,以外面的水分、陽光、空氣種種條件為緣,還有種種人為的因素,共同加起來,才能有這粒米的存在。

   所以,就如佛經裡講,穀子有過去、現在、未來,自始至終都是因緣和合、生生不息,這粒米也是,所以把它投到海浪裡面去,海浪自然就會平息。」

   然而,為什麼會如此波濤洶湧呢?佛說,這對老夫妻的毯子雖然又髒、又臭、又舊,可是,由於老夫妻的發心是真誠、廣大的,而且有慚愧心,所以,毯子一洗,水流到海中時,一般人所看到的臭水,就變成光明、變成香的水,乃至於化成七寶宮殿。東西南北四海龍王們看到這不可思議的功德,都來歡喜讚嘆,所以產生這麼大的海浪。他們這念布施的心是非常的清淨、光明、虔誠而平等,所以功德甚至超過了須彌山。

   從這個故事來看,布施完全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心,而不在於「質」或「量」。假使是布施最好、最高貴的毛毯,十件、一百件、一千件、一萬件,可是這念心不是虔誠心、清淨心,而是藉此機會打知名度,那麼,不但沒有功德,可能還會招罪過。所以,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是清淨心、虔誠心、恭敬心、平等心以及慚愧心,若有了這些心,福報就是不可思議的。

【 惟覺談禪 】:布施(二)


   「施」與「受」何者比較快樂? 幫助人、救助人,這就是布施。在佛法的六波羅蜜當中,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自己的錢財、智慧、精神……等;依種類來分,大致可分成三類: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都有功德。

   行布施時,應該要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來做這件事情,才會有意義、有價值,而且未來的果報也是無窮盡的。《地藏經》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現在有些人,布施是為了打知名度,讓大眾知道他在做善事,為求受到大眾的肯定而布施,這樣子就是有條件的布施,不是清淨的布施。雖然是布施了錢財,也可以得到一些福報,但並非真正的發心,得不到無量的福報。

   在經典中有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兄弟,大哥個性好吃懶做、處處計較,甚至一毛不拔,慳貪不捨;弟弟卻是很勤奮、很努力,喜歡廣結善緣,所謂結善緣也就是布施,因為無論布施錢財、智慧,乃至於布施一個微笑,都有福報。

    這兩兄弟的性格完全不一樣,有一天遇到天災地變,兩人都往生了,一起到閻王殿報到,閻王對他們說:「你們兩兄弟的個性雖然不一樣,但在世的時候,也不是大奸大惡,所以都可以再轉世為人,現在有兩個地方可以去,第一個去處是接受人家的供養、布施;另一是專門賺錢修善,來救濟人家、行布施。經過調查,這兩個去處分別是:姓趙的人家,這是專門布施的,以及姓謝的人家,這是專門接受布施的,你們的意願為何?」

    結果,哥哥真的轉世到謝家去,因為家貧如洗,變成了乞丐,接受人家的布施、救濟,但一生受苦無窮;而弟弟投胎到趙家,趙家有很多的財富,常將這些財富拿去修善、布施,結果因為勤修布施,不但得好名譽,而且廣結善緣,福報愈來愈大。所以,我們都知道「捨得」「捨得」,因為有「捨」才會有「得」,如果沒有「捨」就不會有「得」。

    藉由這個公案,我們了解布施才是一種福報。佛經上講,要惜福、修福,修福就是要布施,沒有布施就沒有福報。在現今這個社會,我們行布施要基於慈悲心去做,不要存著想得到好名譽的念頭,無所求的布施,社會才能夠祥和,我們自己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德。



生處轉熟 熟處轉生(一) 共2則


     佛,就是這念心定慧等持,具足慈悲心、平等心,將一切善法,轉生疏為究竟圓滿的聖人。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做到了,身心就能清涼、自在。例如:有人抽菸成習慣之後,菸癮一來就很難過,渾身上下不對勁,這就是「熟」;學佛以後,知道抽菸不好,殺、盜、淫不好,即漸漸遠離這些熟悉的惡習,進而完全戒除,就會使得身心平靜、輕安。

 佛,就是這念心定慧等持,具足慈悲心、平等心,將一切善法,轉生疏為究竟圓滿的聖人。世間上,要想事業成就,離不開人道;就出世間而言,要想追求真正的自在,希望超凡入聖,達到佛菩薩的清淨境界,還是要以人為基礎。而人是以心為根本,以慈悲心、謙卑心、恭敬心,對待身邊所有的人,大眾彼此都客客氣氣、歡歡喜喜,諸佛菩薩也就隨之歡喜。


生處轉熟 熟處轉生(二) 

    我們這念心,「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以慈悲心去關照眾生,將原來生疏的善法,轉為熟悉的;而原來熟悉的惡法,轉為生疏的。使得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當然也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我們這念心,「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以慈悲心去關照眾生,將原來生疏的善法,轉為熟悉的;而原來熟悉的惡法,轉為生疏的。使得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當然也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

  所以我們今天講自在,是最高的境界,如來佛的自在,再其次菩薩的自在,再其次賢位菩薩的自在,再其次一般眾生的自在,再其次愚人的自在,再其次邪知邪見的自在。都認為要自在,每一個人的觀念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想得自在,第一個,要有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以人為根本,先建立完整的人格,這個就是正知正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要想得自在,要想得大自在,要成就佛的智慧、成就佛的功德、成就菩薩的功德,真正是得到自在了,第一個是生死自在、第二個是神通自在,這樣子智慧無礙,在什麼地方?我們這個心,都能得自在。

  一般人都做不到,做不到,反而還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翻過手掌、翻過來手背,看看我們願不願意把它翻過來,願不願意把我們的習氣改過來。改過來了,第一個身體健康、人格完整,我們到哪個地方去,都能得自在,行、住、坐、臥,我們都不怕,都能得自在。


  否則坐在這裡也害怕、坐在那裡也害怕,普通一般人所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為什麼?得到自在了。要想達到這個境界,也要有個次第。就是剛才所說以五戒、人為根本。人是最重要的,無論是禪也好、淨也好、密也好,律也好,都是以人為根本。所以今天講到這裡為止,要想得到最高的自在,先要從我們人做起,萬丈高樓是從地起,這樣子就不會走錯路、就不會走遠路。最後祝福大眾,學業成就,事業成就,道業成就,發菩提心,永不退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4中台五明菩薩學院

中台五明菩薩學院一百零七年春季五明菩薩班開學典禮   本寺於一百零六年九月創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開設為期三個月的「五明菩薩班初階課程」,本年度五明菩薩學院規劃事理兼備、多元豐實的春季五明菩薩班課程,來自全省七百多位學員踴躍參與,三月三日於般若講堂舉行開學典禮,恭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慈悲主持。   上午九時,全體學員至誠恭迎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主持開學典禮,現場並有五明菩薩學院執事法師、本寺常住執事法師共同蒞會參與。見燈大和尚首先一一頒發證書,予五明菩薩班教授法師及授課講師,肯定每位授課法師及講師精心規劃、講授課程的發心,藉由五明學處提升學員的正知正見及本職學能,也凝聚菩薩僧團四眾弘法的團隊共識。           五明菩薩行 無上菩提因   院長見燈大和尚於典禮中開示大眾,開山祖師創建中台禪寺,以佛法五化運動為方便,廣設精舍,建立學校、博物館,告訴我們在事上要落實「中台四箴行──敬、慈、和、真」,要成就道業,就要在因上廣積福慧資糧,端正知見、清淨身口意三業,時時刻刻以中道實相為依歸,反省檢討改正,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朝著契悟菩提涅槃來努力,將來就能成就無上菩提,而這些成就不一定要等到最終才能夠享用,隨著我們現在的努力與堅持,不但道業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生命、生存,家庭、事業、學業,也會獲得正面、正向的提升,這就是功德、福報、就是修行的成就。所以,我們不僅要依教奉行,更進一步還要具體來落實。   中台是一個菩薩僧團,中台道場的成就,是大眾秉持修福修慧、修自利利他菩薩行所努力而來的。大家有共識,發心在道業上精進努力、修菩薩行,所以中台禪寺今天的成就,是大家的功德。但是好還要更好,開山祖師示現圓寂,最後開示我們要「守護道場,深化修行,落實弘法」,就是提示我們在菩薩行、在道業上,要努力及提升的方向。希望我們要秉持這個原則,在現有的基礎上,一起共同努力、發心,繼續向上提升。要成就菩薩行,就要在五明處學習,這也是成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的用意,以及目的之所在。   我們秉持這樣的原則來開辦五明菩薩學院,運用現有的資源,聘任優秀的教授法師,以及學有所長的講師,將大眾發心的珍貴資源做有效的運用。希望藉由...

9康莊大道

康莊大道   現今社會,大眾普遍過得比從前較為富裕,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是休閒娛樂都更為豐富多元,但是我們的生活卻沒有因此遠離煩惱。而造成這些憂惱的主因,事實上,就是我們自己! 萬善圓彰 百福莊嚴   由於知見觀念影響個人的待人處事、應對進退、家庭的立場、社會的風氣,乃至於國家內政、外交的施政方向,因此不正確、偏差的知見觀念,往往引發人際、家庭、國際之間的衝突與對立,造成家庭不和諧、社會不安定,及世界的動盪不安。古德云:「解鈴還須繫鈴人」,如何透過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使我們的人生更趨圓滿如意,是當前社會很重要的課題。   佛法告訴我們藉由了解「三諦──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的真理,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斷除心中的無明煩惱,便可一步一步走向美好的未來。《始終心要》云:「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我們若能依循「三諦」的智慧,在生活中落實,不但可以學業成就、事業有成、家庭圓滿、社會和諧、國家安定、世界和平,又能增長每個人的福德與智慧,遠離煩惱、匱乏,最終更能獲得解脫自在、光明圓滿的人生。   「俗諦者,立一切法」,俗諦即是世間法。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經提示大眾,十法界當中,佛法界,即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所以,要想達到佛的境界,先要從俗諦上去修行,立一切法,百福莊嚴,一善不廢。   百福莊嚴,一善不廢,就是禪宗提示學人「動則萬善圓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經常檢討反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都能退一步想,處處都為別人著想,不起惡念,並且透過誦經、持咒、早晚定課等方便法門,使自己善念時時現前,自然福德就能增長,福報、善緣增長了,走到哪裡,處處都有貴人相助,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能有所成就。 任運三諦 圓融無礙   有了福報還不夠,修了善法還要不執著善法,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圓滿、如意的人生。經云:「因地不真,果遭紆曲。」如果我們修了善法又心生執著,在修善的過程中,貪著個人的名利,心依然得不到解脫自在;「真諦者,泯一切法」,就是藉由真諦的智慧,幫助我們放下心中的執著,真諦指的是真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眾緣和合而生,也因眾緣分散而滅,今天我們的成功與成就,不是自然而然就達到的,也...

1隨佛修學淨三業

隨佛修學淨三業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普賢十大願」也說「常隨佛學」,學習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戒、修定、修慧……總的來說,就是要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心。   什麼是學佛的身?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戒清淨,行住坐臥不離四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什麼是學佛的口?經常保持口業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多講好話,不講壞話。什麼是學佛的心?就是要契悟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境界,就是指我們的心境。時時刻刻任心自在、堅住正念,這樣就是悟到佛的心。 無住無求 心自寧一   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就是福德;理,就是菩提心。外面的三寶屬於事──佛像是佛寶,經、律、論三藏是法寶,比丘、比丘尼是僧寶,這是外面的三寶。藉由外面事相上的三寶,啟發我們心當中的三寶。見到心當中的自性三寶,才是究竟的正道。   我們拜佛,不是在求佛,佛是無所求的。無所求、無所住,就是佛。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靈知靈覺才是自己的本心。靈知靈覺不清淨,就是眾生;清淨,就是菩薩;完全清淨了,就是佛。假使修行學佛沒有這個觀念,就容易走錯路、走遠路,修一百年、一千年……都沒有用。   古人說心外求道、心外求佛,就像日中找影子一樣,迷失了自己。「佛者,覺也。」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個自性佛,諸位聽法這個心,念念分明,即是佛。佛性人人本具,不必去求,一求,心就不在了;一求,心就跑掉了。《六祖壇經》云:「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覺,就是覺察、覺照、覺悟。心當中起了煩惱,馬上就知道,這就是覺察。知道起了煩惱,把它看破、化掉,這就是覺照。這就是心當中的自性佛。   我們每一念都要起善念,不要起惡念;起了惡念,要把它化掉。三十七助道品「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就是要靠覺。行住坐臥、動靜閒忙,覺性都要存在。例如,正想要發脾氣時,自己察覺了,馬上把它伏下去。為什麼不能發脾氣?火燒功德林!這把火一燒,把過去的功德燒得乾乾淨淨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