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還要心法醫(一)共3則
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聖、凡的關鍵。 一般人的心理,通常都有四種病態:第一是妄想心,第二是昏沈,第三是無聊,第四是無記。如果將這些病態除去了,就是智人、賢人、聖人。修行的人要有成就,也必須要除去這四種心病。所謂妄想心,就是一個人的心念,念念不停的起心動念,攀緣不止,俗云:「心猿意馬」者是。人的一生中,不是善念,就是惡念,時時刻刻在患得患失。善念就是好的念頭,起善念,心生光明;起惡念,心生黑暗。善念是因,天堂、淨土是果;惡念是因,惡道、地獄是果;智人、聖人是正念是無念,所以能夠超脫生死,得自在解脫。一般人的善念較少,惡念較多。
因惡念故,心生黑暗,因黑暗故,心起煩惱、空虛、恐怖、顛倒、愚癡、邪見、慳貪、我慢、悔恨、嫉妒、幸災樂禍,進而造殺、盜、婬、欺詐、強暴等種種惡業,致使社會失序,而招感未來的苦果。做一個君子,做一個好國民,應該要知道那些是善念,多起善念必得善果。經云:「前念念惡如雲覆日,後念念善如日消暗」。古德云:「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所以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聖、凡的關鍵。
心病還要心法醫(二)
睡眠昏沈佔了人生的一大半,所以必須修「止觀」來對治。所謂「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止觀」即修定、修慧,這是一帖醫治心病的心法良藥。心病之二為「昏沈」。就是心不明了,意念不能作主,不是糊塗癡暗,就是瞌睡昏沈不斷。一個人每每到了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呵欠瞌睡就來了。睡眠昏沈佔了人生的一大半,所以必須修「止觀」來對治。所謂「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止觀」即修定、修慧,這是一帖醫治心病的心法良藥。
古人云:「聖人無夢」,不但色身不作夢,而且心意識也不會顛倒夢想,常安住在正念、正定當中。修行功夫深厚時,就能作到醒睡一如的境界。要想除去昏沈,就必須修止觀對治。第三、無聊--這個時候沒有妄想,也沒有昏沈,但感覺到無所事事,心念變成斷滅,甚至呆若木雞,心意識完全失去了定力與智慧。所以必須修止觀以調治無聊,以免失去生命的活力,斷送自己的慧命。
心病還要心法醫(三)
道行精進的人,睡時心亦在定中,是不會作夢的;即使作夢,亦是與修行有關的夢,在夢中亦在用功辦道,不會作無聊的夢。 第四種心病為「無記」。所謂「無記」:即禪宗所說落入無事夾縫中。無記有二種差別:第一是「空亡無記」--就是在靜坐的時候,得到一些清淨的境界,而守住這種境界以為得到珍寶,心生貪著,禪宗所謂「死水不藏龍」,就是指這種境界難以產生悟境,故不可執著這種空洞忘機的境界。
第二是「獨頭無記」--指獨頭意識的活動。是因為工夫不吃緊.不得力,到了晚上還會作夢,在夢中又迷迷糊糊.作不了主宰。如果是道行精進的人,睡時心亦在定中,是不會作夢的;即使作夢,亦是與修行有關的夢,在夢中亦在用功辦道,不會作無聊的夢。即使是惡夢,心亦是清楚明白.能作主宰,不為夢境所迷亂,否則就是獨頭無記了。如果有這種無記的境界,必須精進用功,修習止觀以對治之。 希望超凡入聖,就要將妄想、昏沈、無聊、無記這四種心病,利用靜坐修止(定)觀(慧)的方法來醫治。
【 惟覺談禪 】:布施(一)共2則
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是清淨心、虔誠心、恭敬心、平等心以及慚愧心,若是以這樣的心行布施,福報是不可思議的。問題一 布施的質與量,會影響到功德的大小嗎?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認為布施的東西要數量多、品質好,乃至於布施珍貴的寶物,才會有很大的福報;認為只布施一點點香花、一個水果、一杯茶、一碗飯,數量不大、質也不好,所得到的福報就不大。其實,以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以我們當下這一念心為主,要看我們布施的這念心,是不是附帶有條件?是不是清淨、虔誠、恭敬、平等?如果是以恭敬心、清淨心、虔誠心、平等心來布施、供養,就是最大的功德;相反的,如果是有條件的,雖然會有福報,但功德果報卻是有限。
在佛經裡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對貧窮的夫妻,以乞討為生,他們唯一的財產就是一條毯子,所以這條毯子是他們最寶貴的財物。後來,夫妻二人檢討反省,這一生會這麼窮困,是因為過去世沒有行善、修福,沒有供養三寶的緣故。這時,正好是釋迦牟尼佛住世,四處托缽行化,他們就商量,想把這唯一的毯子,拿去供養佛陀,可是這個毯子又髒、又臭、又舊,供養佛陀不但不禮貌,可能還會招罪過,於是在精舍外面徘徊、猶豫。佛陀知道了這對老夫妻心裡的想法,就告訴弟子要他們進來。老夫妻看到佛陀的慈悲、和藹,就虔誠、恭敬地把這一條毯子供養了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叫目連尊者把毯子拿去海邊洗一洗,把它洗乾淨。當目連尊者把這個毯子拿去洗的時候,忽然波浪滔天,浪高數十丈從海中直湧而來。目連尊者是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看到這個情況,立刻運用神通力把須彌山移過來鎮伏波浪,但是須彌山放到海浪當中,就像一個小藥丸一樣,無濟於事,海浪仍然繼續升高。於是,目連尊者只好趕快回到精舍請示釋迦牟尼佛。
佛陀就拿了一粒米給目連尊者,說:「你把這一粒米丟到海浪當中,海浪自然就會平息。」目連尊者就把這粒米丟到海中,說也奇怪,真的立刻風平浪靜了。目連尊者覺得很奇怪:用神通力把須彌山移過來,都不能平息這個海浪,為什麼這小小的一粒米能夠把這麼大的海浪平息?於是,請釋迦牟尼佛說明原因。佛陀開示:「你不要小看這粒米,這一粒米代表宇宙之間因緣會合的一種真理。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這一粒米,是以種子為因,以外面的水分、陽光、空氣種種條件為緣,還有種種人為的因素,共同加起來,才能有這粒米的存在。
所以,就如佛經裡講,穀子有過去、現在、未來,自始至終都是因緣和合、生生不息,這粒米也是,所以把它投到海浪裡面去,海浪自然就會平息。」
然而,為什麼會如此波濤洶湧呢?佛說,這對老夫妻的毯子雖然又髒、又臭、又舊,可是,由於老夫妻的發心是真誠、廣大的,而且有慚愧心,所以,毯子一洗,水流到海中時,一般人所看到的臭水,就變成光明、變成香的水,乃至於化成七寶宮殿。東西南北四海龍王們看到這不可思議的功德,都來歡喜讚嘆,所以產生這麼大的海浪。他們這念布施的心是非常的清淨、光明、虔誠而平等,所以功德甚至超過了須彌山。
從這個故事來看,布施完全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心,而不在於「質」或「量」。假使是布施最好、最高貴的毛毯,十件、一百件、一千件、一萬件,可是這念心不是虔誠心、清淨心,而是藉此機會打知名度,那麼,不但沒有功德,可能還會招罪過。所以,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是清淨心、虔誠心、恭敬心、平等心以及慚愧心,若有了這些心,福報就是不可思議的。
【 惟覺談禪 】:布施(二)
「施」與「受」何者比較快樂? 幫助人、救助人,這就是布施。在佛法的六波羅蜜當中,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自己的錢財、智慧、精神……等;依種類來分,大致可分成三類: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都有功德。
行布施時,應該要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來做這件事情,才會有意義、有價值,而且未來的果報也是無窮盡的。《地藏經》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現在有些人,布施是為了打知名度,讓大眾知道他在做善事,為求受到大眾的肯定而布施,這樣子就是有條件的布施,不是清淨的布施。雖然是布施了錢財,也可以得到一些福報,但並非真正的發心,得不到無量的福報。
在經典中有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兄弟,大哥個性好吃懶做、處處計較,甚至一毛不拔,慳貪不捨;弟弟卻是很勤奮、很努力,喜歡廣結善緣,所謂結善緣也就是布施,因為無論布施錢財、智慧,乃至於布施一個微笑,都有福報。
這兩兄弟的性格完全不一樣,有一天遇到天災地變,兩人都往生了,一起到閻王殿報到,閻王對他們說:「你們兩兄弟的個性雖然不一樣,但在世的時候,也不是大奸大惡,所以都可以再轉世為人,現在有兩個地方可以去,第一個去處是接受人家的供養、布施;另一是專門賺錢修善,來救濟人家、行布施。經過調查,這兩個去處分別是:姓趙的人家,這是專門布施的,以及姓謝的人家,這是專門接受布施的,你們的意願為何?」
結果,哥哥真的轉世到謝家去,因為家貧如洗,變成了乞丐,接受人家的布施、救濟,但一生受苦無窮;而弟弟投胎到趙家,趙家有很多的財富,常將這些財富拿去修善、布施,結果因為勤修布施,不但得好名譽,而且廣結善緣,福報愈來愈大。所以,我們都知道「捨得」「捨得」,因為有「捨」才會有「得」,如果沒有「捨」就不會有「得」。
藉由這個公案,我們了解布施才是一種福報。佛經上講,要惜福、修福,修福就是要布施,沒有布施就沒有福報。在現今這個社會,我們行布施要基於慈悲心去做,不要存著想得到好名譽的念頭,無所求的布施,社會才能夠祥和,我們自己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德。
生處轉熟 熟處轉生(一) 共2則
佛,就是這念心定慧等持,具足慈悲心、平等心,將一切善法,轉生疏為究竟圓滿的聖人。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做到了,身心就能清涼、自在。例如:有人抽菸成習慣之後,菸癮一來就很難過,渾身上下不對勁,這就是「熟」;學佛以後,知道抽菸不好,殺、盜、淫不好,即漸漸遠離這些熟悉的惡習,進而完全戒除,就會使得身心平靜、輕安。
佛,就是這念心定慧等持,具足慈悲心、平等心,將一切善法,轉生疏為究竟圓滿的聖人。世間上,要想事業成就,離不開人道;就出世間而言,要想追求真正的自在,希望超凡入聖,達到佛菩薩的清淨境界,還是要以人為基礎。而人是以心為根本,以慈悲心、謙卑心、恭敬心,對待身邊所有的人,大眾彼此都客客氣氣、歡歡喜喜,諸佛菩薩也就隨之歡喜。
生處轉熟 熟處轉生(二)
我們這念心,「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以慈悲心去關照眾生,將原來生疏的善法,轉為熟悉的;而原來熟悉的惡法,轉為生疏的。使得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當然也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我們這念心,「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以慈悲心去關照眾生,將原來生疏的善法,轉為熟悉的;而原來熟悉的惡法,轉為生疏的。使得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當然也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
所以我們今天講自在,是最高的境界,如來佛的自在,再其次菩薩的自在,再其次賢位菩薩的自在,再其次一般眾生的自在,再其次愚人的自在,再其次邪知邪見的自在。都認為要自在,每一個人的觀念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想得自在,第一個,要有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以人為根本,先建立完整的人格,這個就是正知正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要想得自在,要想得大自在,要成就佛的智慧、成就佛的功德、成就菩薩的功德,真正是得到自在了,第一個是生死自在、第二個是神通自在,這樣子智慧無礙,在什麼地方?我們這個心,都能得自在。
一般人都做不到,做不到,反而還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翻過手掌、翻過來手背,看看我們願不願意把它翻過來,願不願意把我們的習氣改過來。改過來了,第一個身體健康、人格完整,我們到哪個地方去,都能得自在,行、住、坐、臥,我們都不怕,都能得自在。
否則坐在這裡也害怕、坐在那裡也害怕,普通一般人所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為什麼?得到自在了。要想達到這個境界,也要有個次第。就是剛才所說以五戒、人為根本。人是最重要的,無論是禪也好、淨也好、密也好,律也好,都是以人為根本。所以今天講到這裡為止,要想得到最高的自在,先要從我們人做起,萬丈高樓是從地起,這樣子就不會走錯路、就不會走遠路。最後祝福大眾,學業成就,事業成就,道業成就,發菩提心,永不退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