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8諸行無常性真常


諸行無常性真常


  世間上所有一切都是無常,無論是正報、依報,無論是五陰世間、器世間、眾生世間,最後統統都要受無常的逼迫。無常,一是自然界的,一是人為的。地震一來,高樓大廈就垮掉了,山就塌陷了。歷史改朝換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什麼是不變的呢?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世間上的一切動物、一切人類,都有生、老、病、死。我們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的,以醫學的角度來說,身上的細胞在七年當中,全部會新陳代謝。一般人活到八十歲,覺得應該慶祝一下,認為:「人生一百歲,我現在才剛開始。」其實,過了一年,就減少了一年的壽命;過了一個月,就減少一個月的壽命;過了一天,就死去了一天;過了一小時,就死去了一小時;過了一分鐘,壽命就減少了一分鐘;過了一秒鐘,壽命就減少了一秒鐘……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死亡當中。

  了解之後,就知道我們的身體始終在衰敗、在變化當中,時時刻刻都是在敗壞不安的境界上,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眾生迷惑、顛倒,反而在無常中去執著、妝扮自己,希望保有年輕不壞的容貌,其實只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

  一般人不了解無常的道理,把無常當作常,就好像蠶作繭自縛一樣。人的欲愛就是情絲,有了情愛、色愛,這一生就沒有辦法得到解脫。不了解的人,還要刻意去培養情感,就是自己纏縛自己,自作自受。不僅如此,乃至因為情愛而起貪、瞋、癡,造了惡業,未來就要受報,在苦海當中受苦受難,在三界當中頭出頭沒。所以,想要脫離生、老、病、死,就必須要把世間上的欲愛、色愛,看破、放下。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我們心當中的念頭有生、住、異、滅,遷流不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是在無常當中。

  因此,佛告訴世人如何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要去契悟這個道理。雖然小乘、大乘所追求的涅槃不一樣,到最後還是告訴我們要達到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生不死,才是最究竟的。

  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地方?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只有菩提、涅槃。涅槃在哪裡?涅槃是指這一念空性。達到涅槃的境界,沒有生、老、病、死,沒有三塗惡道,這是最安穩的地方。菩提在哪裡?菩提就是這一念靈知靈覺、這一念覺性,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眾聽法這一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菩提心。

  這念菩提心要站得住、站得長,自己才能作主。所以,要靠現在去努力、現在去養成。悟了這念心,就悟了道。菩提,分為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

  現在開始發心,希望證到菩提心,這是發心菩提。由於希望證到菩提,慢慢降伏自己的種種煩惱,就稱為伏心菩提。煩惱慢慢漏盡了,忽然一下悟到這念心,悟到一切都是現成的,這就是明心菩提。第四階段是出到菩提,指悟後起修,保任覺性,滅一切煩惱,出三界到薩婆若的過程。直至破除最後一分無明,漏盡煩惱惑業,就達到「無上菩提」。所謂自利利他、覺行圓滿。

  唯有當下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才是自己真實皈依的地方,其他都是生滅無常、虛妄不實的。人的身體是四大組成,四大散掉,身體就沒有了;假使一口氣不來,就死亡了。所以,要脫離生老病死,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依心起修、依性起修。這一念覺性沒有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沒有出入息,沒有貪、瞋、癡。所以,安住實相、安住覺性,就能脫離無常,這就是頓悟法門。


公事門中好修行


  俗話說:「公事門中好修行。」從事公職服務,接觸的人事層面廣,如果能好好利用這個機會,以慈悲心、平等心來待人處事,不但事情可以辦好,而且還能累積功德,廣結善緣。

廣修福德 成就善緣

  在政府或地方從事公職,居上位者,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大眾。假使能夠大公無私,施行一項好的政策,推廣到社會,整個社會就會得到你的光明;推廣到國家,國家就會富強。有了名位,不貪著名位,而是藉由自己的名位來成就大眾的善根,就能發揮影響的作用。因此,只要觀念一轉變,就是菩薩行。

  一般人在工作上要認真、負責,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絕不推諉,而且要盡力去完成。本來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做完,你半天就做完了,時間就多出來一些。一般人以為事情做完了,可以利用剩餘的時間辦些私事,表面上似乎對,事實上是不對的。假使你把剩餘的時間拿來為公司做其他事,這就是你所修的福報,等於布施了自己的時間、體力、智慧給公司。此外,公家的東西要用於公務,如果假公濟私,就在耗損自己的福報。為什麼?因為犯偷盜戒,盜用公家的時間、資源。

  因此,無論是做人、做事,要真誠不偽。真,就能除去虛偽的心。人多半都有虛偽心,好面子,用真誠的心待人處事,每一件事都能做得很好,也能廣結善緣,這就是福報。

  佛法講諸法緣起,在社會上無論是做人或做事,都要靠因緣和合。與他人互動,要結善緣。人緣好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會左右逢源,從事任何行業都容易成功。相反地,有些人雖然很有才能,又很努力,但是沒有人緣,走到任何地方,都遇不到幫手,甚至還會遭到小人暗算,挖牆角、扯後腿,諸事不順,敗事連連。

  所謂「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新。」因,要靠自己去努力;緣,則是外面的助緣。自己認真努力,又能遇到好的助緣,做事就容易成就。假使不相信這個道理,看看江邊的柳樹,一到冬天,枝葉掉落;到了春天,有了春風的助緣,立刻就枝抽新芽,長出翠綠的葉子,就如同一個人的善緣成熟了,就能春風得意、步步高陞。

時時觀照 處處修行

  佛法講善緣和福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就不容易有助緣;沒有福德因緣,就不容易成功。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人算得再好,還是會有無常變化,就是因為平時福德累積不夠。如果福德具足,不用去求福報,福報也會自然現前;如果福德不夠,即使僥倖得到,不久也會失去。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調伏自己的煩惱,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己的心念是善念或惡念。起了惡念,當下就要轉化。時時回光返照,日久功深,雜念、妄想就會漸漸減少,最後達到沒有雜念、妄想的境界。雖然明白這個道理,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經過長時間的磨鍊,才能成就。

  明白這個道理,在做人做事上就找到了方向,任何地方都是道場、都能修福。因此,上班族也能修行,只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觀照,轉化煩惱,煩惱就成菩提,凡夫心即成聖心,人生就很充實,生命就愈來愈光明。

 要達到「會、熟、巧、精」,離不開勤學、慎思、篤行。不勤學,就彷彿以倒蓋的杯子接水,永遠無法學到任何知識;不慎思,就彷彿以破洞的杯子接水,看似已學到,但卻留不住;不篤行,就彷彿以污穢的杯子接水,雖學到知識,卻不堪使用。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學習任何知識、技能,依照「會、熟、巧、精」四個步驟精勤努力,進而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就能達到卓越的成果。

     以背經為例,初初開始,依著經文逐字逐句朗誦,並經過反覆的複誦後,漸漸地不看經本亦能完整地背誦經文,此即是「會」的階段。為了避免隨著時間長久而遺忘經文,進一步反覆研讀祖師大德對於經文的開示,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一旦能了解每一字句的義理,就能強化記憶。此時持續熟練經文,對經文的每個段落皆能瞭若指掌,倒背如流,即是「熟」的階段。


識因果 達禍福


  人生的遭遇,不是好的,就是壞的。在佛法來講,好的就是順境,壞的就是逆境。面對順境與逆境,應該保持一個「忍」字,保持一個正定。

  世間的禍福是不一定的,無論是禍、是福,只要本著正定、忍耐來處理事情,那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成功。所謂「能忍自安」,六波羅蜜之一就是忍辱波羅蜜,儒家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順境要忍,逆境也要忍。遇到好的事情,忍下來,自己就不會得意忘形、樂極生悲;遇到不好的事情,忍下來,就不會起衝突,不容易生無明。一般人說「大難之後必有後福」,所以壞事情不一定真正是壞事情。佛法說:「順逆皆方便。」順境和逆境都是一個助道的方便。

善調身心 明白作主

  現代人強調「情緒管理」,一般人藉由宣洩的方法,使情緒達到一種紓解,卻不是根本的辦法,因為過了這一次還有下一次,始終是沒完沒了。所以,要從根本來解決。在佛法來講,修行最重要的不但是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且是「調御丈夫」,涵蓋的內容更廣大、更實際,是心念的管理、心念的調御。因此,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善調身心,所謂「愚者調身不調心,智者調心不調身」,貪、瞋、癡、慢、疑、邪見,是我們六個大的情緒。如何善調?就是要管理第一念,我們的覺性時時刻刻都要存在,時時刻刻都要作主。

  面對種種境界時,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不被外力影響?這念心必須要能作主,人在哪裡,心在哪裡。這念作主的心,必須在平時養成。行住坐臥當中,心不散亂、意不顛倒,保持覺性的存在。做事時,心就在做事;上班時,心就在上班;誦經時,心就在誦經;打坐時,心就在打坐……這念心始終不起第二念。

  無論做人做事,都要適得其中,做事不可太莽撞,也不能太消極;待人不宜過於卑躬屈膝,也不能趾高氣昂、目中無人;說話不逢迎諂媚,也不可得理不饒人。以學生而言,平時上課要專心聽講,課後要複習,假使到了最後才為了應付考試過度熬夜,就很難得到好成績。上班族應妥善運用時間,工作要適度規劃,而不應汲汲求取利益,過度給自己壓力。在色身與心理失調的狀態下,反而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所以,平時就要調身調心,尤其要使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能夠「堅住正念,任心自在」,自然能把事情處理得很好。

因上努力 止惡修善

  每個人都希望增福延壽,都希望富有、健康,但是,這是每個人的因緣果報。一個人有三世因果,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修了種種善業,今生就一定很有福氣;過去造了很多的惡業,今生就會運氣不好。因為過去有善業,也有惡業,所以今生有時候好、有時候壞。

  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到處求神問卜,心始終安定不下來。自己的命運必須自己來創造,要知命、立命。知命,就是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命。無論好命、壞命,都是因緣果報的關係。如果了解這些道理,時時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就是一般人說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不論怎麼看相、算命,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後反而弄巧成拙。

  佛法的因緣果報,是積極而非消極的態度。凡事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因要靠自己去努力、去開創、去用功,有好的因,將來一定能成就善的果報。假使過去沒有修善法,這一生就貧困潦倒、事事不順。如果過去沒有種善因,則要靠現在的努力,才能改善困境。怎麼努力?第一是修善法,第二是積極地用功、積極地奮鬥,第三則是要慚愧、檢討、反省。

  如果能朝這三個方向努力,相信因緣果報的道理,對於自己的人生坦然接受,不怨天、不尤人,遠離惡行,常行布施,廣結善緣,雖然過去沒有種善因,由於現在的努力,一定能改變不好的命運,乃至逢凶化吉,人生愈走愈光明。

八風吹不動

就是要忍心不動隨緣而行  讓心達到不動的境界  不動並不是要  這念心死寂枯槁  以為修行不能做事  一做事就動了心
這樣就錯解不動的真義  隨緣行  是要隨著種種因緣  來發心做事修行  自己要能作主  起心動念就是善念   起了善念也不執著  真正達到八風  吹不動的心境  堅住正念便能真正  得到解脫  心中有正念就是出世  能做到隨緣行  道業一定能有所成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4中台五明菩薩學院

中台五明菩薩學院一百零七年春季五明菩薩班開學典禮   本寺於一百零六年九月創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開設為期三個月的「五明菩薩班初階課程」,本年度五明菩薩學院規劃事理兼備、多元豐實的春季五明菩薩班課程,來自全省七百多位學員踴躍參與,三月三日於般若講堂舉行開學典禮,恭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慈悲主持。   上午九時,全體學員至誠恭迎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主持開學典禮,現場並有五明菩薩學院執事法師、本寺常住執事法師共同蒞會參與。見燈大和尚首先一一頒發證書,予五明菩薩班教授法師及授課講師,肯定每位授課法師及講師精心規劃、講授課程的發心,藉由五明學處提升學員的正知正見及本職學能,也凝聚菩薩僧團四眾弘法的團隊共識。           五明菩薩行 無上菩提因   院長見燈大和尚於典禮中開示大眾,開山祖師創建中台禪寺,以佛法五化運動為方便,廣設精舍,建立學校、博物館,告訴我們在事上要落實「中台四箴行──敬、慈、和、真」,要成就道業,就要在因上廣積福慧資糧,端正知見、清淨身口意三業,時時刻刻以中道實相為依歸,反省檢討改正,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朝著契悟菩提涅槃來努力,將來就能成就無上菩提,而這些成就不一定要等到最終才能夠享用,隨著我們現在的努力與堅持,不但道業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生命、生存,家庭、事業、學業,也會獲得正面、正向的提升,這就是功德、福報、就是修行的成就。所以,我們不僅要依教奉行,更進一步還要具體來落實。   中台是一個菩薩僧團,中台道場的成就,是大眾秉持修福修慧、修自利利他菩薩行所努力而來的。大家有共識,發心在道業上精進努力、修菩薩行,所以中台禪寺今天的成就,是大家的功德。但是好還要更好,開山祖師示現圓寂,最後開示我們要「守護道場,深化修行,落實弘法」,就是提示我們在菩薩行、在道業上,要努力及提升的方向。希望我們要秉持這個原則,在現有的基礎上,一起共同努力、發心,繼續向上提升。要成就菩薩行,就要在五明處學習,這也是成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的用意,以及目的之所在。   我們秉持這樣的原則來開辦五明菩薩學院,運用現有的資源,聘任優秀的教授法師,以及學有所長的講師,將大眾發心的珍貴資源做有效的運用。希望藉由...

9康莊大道

康莊大道   現今社會,大眾普遍過得比從前較為富裕,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是休閒娛樂都更為豐富多元,但是我們的生活卻沒有因此遠離煩惱。而造成這些憂惱的主因,事實上,就是我們自己! 萬善圓彰 百福莊嚴   由於知見觀念影響個人的待人處事、應對進退、家庭的立場、社會的風氣,乃至於國家內政、外交的施政方向,因此不正確、偏差的知見觀念,往往引發人際、家庭、國際之間的衝突與對立,造成家庭不和諧、社會不安定,及世界的動盪不安。古德云:「解鈴還須繫鈴人」,如何透過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使我們的人生更趨圓滿如意,是當前社會很重要的課題。   佛法告訴我們藉由了解「三諦──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的真理,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斷除心中的無明煩惱,便可一步一步走向美好的未來。《始終心要》云:「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我們若能依循「三諦」的智慧,在生活中落實,不但可以學業成就、事業有成、家庭圓滿、社會和諧、國家安定、世界和平,又能增長每個人的福德與智慧,遠離煩惱、匱乏,最終更能獲得解脫自在、光明圓滿的人生。   「俗諦者,立一切法」,俗諦即是世間法。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經提示大眾,十法界當中,佛法界,即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所以,要想達到佛的境界,先要從俗諦上去修行,立一切法,百福莊嚴,一善不廢。   百福莊嚴,一善不廢,就是禪宗提示學人「動則萬善圓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經常檢討反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都能退一步想,處處都為別人著想,不起惡念,並且透過誦經、持咒、早晚定課等方便法門,使自己善念時時現前,自然福德就能增長,福報、善緣增長了,走到哪裡,處處都有貴人相助,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能有所成就。 任運三諦 圓融無礙   有了福報還不夠,修了善法還要不執著善法,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圓滿、如意的人生。經云:「因地不真,果遭紆曲。」如果我們修了善法又心生執著,在修善的過程中,貪著個人的名利,心依然得不到解脫自在;「真諦者,泯一切法」,就是藉由真諦的智慧,幫助我們放下心中的執著,真諦指的是真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眾緣和合而生,也因眾緣分散而滅,今天我們的成功與成就,不是自然而然就達到的,也...

1隨佛修學淨三業

隨佛修學淨三業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普賢十大願」也說「常隨佛學」,學習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戒、修定、修慧……總的來說,就是要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心。   什麼是學佛的身?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戒清淨,行住坐臥不離四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什麼是學佛的口?經常保持口業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多講好話,不講壞話。什麼是學佛的心?就是要契悟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境界,就是指我們的心境。時時刻刻任心自在、堅住正念,這樣就是悟到佛的心。 無住無求 心自寧一   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就是福德;理,就是菩提心。外面的三寶屬於事──佛像是佛寶,經、律、論三藏是法寶,比丘、比丘尼是僧寶,這是外面的三寶。藉由外面事相上的三寶,啟發我們心當中的三寶。見到心當中的自性三寶,才是究竟的正道。   我們拜佛,不是在求佛,佛是無所求的。無所求、無所住,就是佛。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靈知靈覺才是自己的本心。靈知靈覺不清淨,就是眾生;清淨,就是菩薩;完全清淨了,就是佛。假使修行學佛沒有這個觀念,就容易走錯路、走遠路,修一百年、一千年……都沒有用。   古人說心外求道、心外求佛,就像日中找影子一樣,迷失了自己。「佛者,覺也。」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個自性佛,諸位聽法這個心,念念分明,即是佛。佛性人人本具,不必去求,一求,心就不在了;一求,心就跑掉了。《六祖壇經》云:「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覺,就是覺察、覺照、覺悟。心當中起了煩惱,馬上就知道,這就是覺察。知道起了煩惱,把它看破、化掉,這就是覺照。這就是心當中的自性佛。   我們每一念都要起善念,不要起惡念;起了惡念,要把它化掉。三十七助道品「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就是要靠覺。行住坐臥、動靜閒忙,覺性都要存在。例如,正想要發脾氣時,自己察覺了,馬上把它伏下去。為什麼不能發脾氣?火燒功德林!這把火一燒,把過去的功德燒得乾乾淨淨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