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性真常
世間上所有一切都是無常,無論是正報、依報,無論是五陰世間、器世間、眾生世間,最後統統都要受無常的逼迫。無常,一是自然界的,一是人為的。地震一來,高樓大廈就垮掉了,山就塌陷了。歷史改朝換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什麼是不變的呢?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世間上的一切動物、一切人類,都有生、老、病、死。我們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的,以醫學的角度來說,身上的細胞在七年當中,全部會新陳代謝。一般人活到八十歲,覺得應該慶祝一下,認為:「人生一百歲,我現在才剛開始。」其實,過了一年,就減少了一年的壽命;過了一個月,就減少一個月的壽命;過了一天,就死去了一天;過了一小時,就死去了一小時;過了一分鐘,壽命就減少了一分鐘;過了一秒鐘,壽命就減少了一秒鐘……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死亡當中。
了解之後,就知道我們的身體始終在衰敗、在變化當中,時時刻刻都是在敗壞不安的境界上,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眾生迷惑、顛倒,反而在無常中去執著、妝扮自己,希望保有年輕不壞的容貌,其實只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
一般人不了解無常的道理,把無常當作常,就好像蠶作繭自縛一樣。人的欲愛就是情絲,有了情愛、色愛,這一生就沒有辦法得到解脫。不了解的人,還要刻意去培養情感,就是自己纏縛自己,自作自受。不僅如此,乃至因為情愛而起貪、瞋、癡,造了惡業,未來就要受報,在苦海當中受苦受難,在三界當中頭出頭沒。所以,想要脫離生、老、病、死,就必須要把世間上的欲愛、色愛,看破、放下。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我們心當中的念頭有生、住、異、滅,遷流不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是在無常當中。
因此,佛告訴世人如何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要去契悟這個道理。雖然小乘、大乘所追求的涅槃不一樣,到最後還是告訴我們要達到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生不死,才是最究竟的。
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地方?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只有菩提、涅槃。涅槃在哪裡?涅槃是指這一念空性。達到涅槃的境界,沒有生、老、病、死,沒有三塗惡道,這是最安穩的地方。菩提在哪裡?菩提就是這一念靈知靈覺、這一念覺性,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眾聽法這一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菩提心。
這念菩提心要站得住、站得長,自己才能作主。所以,要靠現在去努力、現在去養成。悟了這念心,就悟了道。菩提,分為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
現在開始發心,希望證到菩提心,這是發心菩提。由於希望證到菩提,慢慢降伏自己的種種煩惱,就稱為伏心菩提。煩惱慢慢漏盡了,忽然一下悟到這念心,悟到一切都是現成的,這就是明心菩提。第四階段是出到菩提,指悟後起修,保任覺性,滅一切煩惱,出三界到薩婆若的過程。直至破除最後一分無明,漏盡煩惱惑業,就達到「無上菩提」。所謂自利利他、覺行圓滿。
唯有當下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才是自己真實皈依的地方,其他都是生滅無常、虛妄不實的。人的身體是四大組成,四大散掉,身體就沒有了;假使一口氣不來,就死亡了。所以,要脫離生老病死,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依心起修、依性起修。這一念覺性沒有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沒有出入息,沒有貪、瞋、癡。所以,安住實相、安住覺性,就能脫離無常,這就是頓悟法門。
公事門中好修行
俗話說:「公事門中好修行。」從事公職服務,接觸的人事層面廣,如果能好好利用這個機會,以慈悲心、平等心來待人處事,不但事情可以辦好,而且還能累積功德,廣結善緣。
廣修福德 成就善緣
在政府或地方從事公職,居上位者,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大眾。假使能夠大公無私,施行一項好的政策,推廣到社會,整個社會就會得到你的光明;推廣到國家,國家就會富強。有了名位,不貪著名位,而是藉由自己的名位來成就大眾的善根,就能發揮影響的作用。因此,只要觀念一轉變,就是菩薩行。
一般人在工作上要認真、負責,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絕不推諉,而且要盡力去完成。本來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做完,你半天就做完了,時間就多出來一些。一般人以為事情做完了,可以利用剩餘的時間辦些私事,表面上似乎對,事實上是不對的。假使你把剩餘的時間拿來為公司做其他事,這就是你所修的福報,等於布施了自己的時間、體力、智慧給公司。此外,公家的東西要用於公務,如果假公濟私,就在耗損自己的福報。為什麼?因為犯偷盜戒,盜用公家的時間、資源。
因此,無論是做人、做事,要真誠不偽。真,就能除去虛偽的心。人多半都有虛偽心,好面子,用真誠的心待人處事,每一件事都能做得很好,也能廣結善緣,這就是福報。
佛法講諸法緣起,在社會上無論是做人或做事,都要靠因緣和合。與他人互動,要結善緣。人緣好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會左右逢源,從事任何行業都容易成功。相反地,有些人雖然很有才能,又很努力,但是沒有人緣,走到任何地方,都遇不到幫手,甚至還會遭到小人暗算,挖牆角、扯後腿,諸事不順,敗事連連。
所謂「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新。」因,要靠自己去努力;緣,則是外面的助緣。自己認真努力,又能遇到好的助緣,做事就容易成就。假使不相信這個道理,看看江邊的柳樹,一到冬天,枝葉掉落;到了春天,有了春風的助緣,立刻就枝抽新芽,長出翠綠的葉子,就如同一個人的善緣成熟了,就能春風得意、步步高陞。
時時觀照 處處修行
佛法講善緣和福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就不容易有助緣;沒有福德因緣,就不容易成功。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人算得再好,還是會有無常變化,就是因為平時福德累積不夠。如果福德具足,不用去求福報,福報也會自然現前;如果福德不夠,即使僥倖得到,不久也會失去。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調伏自己的煩惱,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己的心念是善念或惡念。起了惡念,當下就要轉化。時時回光返照,日久功深,雜念、妄想就會漸漸減少,最後達到沒有雜念、妄想的境界。雖然明白這個道理,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經過長時間的磨鍊,才能成就。
明白這個道理,在做人做事上就找到了方向,任何地方都是道場、都能修福。因此,上班族也能修行,只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觀照,轉化煩惱,煩惱就成菩提,凡夫心即成聖心,人生就很充實,生命就愈來愈光明。
要達到「會、熟、巧、精」,離不開勤學、慎思、篤行。不勤學,就彷彿以倒蓋的杯子接水,永遠無法學到任何知識;不慎思,就彷彿以破洞的杯子接水,看似已學到,但卻留不住;不篤行,就彷彿以污穢的杯子接水,雖學到知識,卻不堪使用。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學習任何知識、技能,依照「會、熟、巧、精」四個步驟精勤努力,進而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就能達到卓越的成果。
以背經為例,初初開始,依著經文逐字逐句朗誦,並經過反覆的複誦後,漸漸地不看經本亦能完整地背誦經文,此即是「會」的階段。為了避免隨著時間長久而遺忘經文,進一步反覆研讀祖師大德對於經文的開示,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一旦能了解每一字句的義理,就能強化記憶。此時持續熟練經文,對經文的每個段落皆能瞭若指掌,倒背如流,即是「熟」的階段。
識因果 達禍福
人生的遭遇,不是好的,就是壞的。在佛法來講,好的就是順境,壞的就是逆境。面對順境與逆境,應該保持一個「忍」字,保持一個正定。
世間的禍福是不一定的,無論是禍、是福,只要本著正定、忍耐來處理事情,那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成功。所謂「能忍自安」,六波羅蜜之一就是忍辱波羅蜜,儒家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順境要忍,逆境也要忍。遇到好的事情,忍下來,自己就不會得意忘形、樂極生悲;遇到不好的事情,忍下來,就不會起衝突,不容易生無明。一般人說「大難之後必有後福」,所以壞事情不一定真正是壞事情。佛法說:「順逆皆方便。」順境和逆境都是一個助道的方便。
善調身心 明白作主
現代人強調「情緒管理」,一般人藉由宣洩的方法,使情緒達到一種紓解,卻不是根本的辦法,因為過了這一次還有下一次,始終是沒完沒了。所以,要從根本來解決。在佛法來講,修行最重要的不但是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且是「調御丈夫」,涵蓋的內容更廣大、更實際,是心念的管理、心念的調御。因此,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善調身心,所謂「愚者調身不調心,智者調心不調身」,貪、瞋、癡、慢、疑、邪見,是我們六個大的情緒。如何善調?就是要管理第一念,我們的覺性時時刻刻都要存在,時時刻刻都要作主。
面對種種境界時,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不被外力影響?這念心必須要能作主,人在哪裡,心在哪裡。這念作主的心,必須在平時養成。行住坐臥當中,心不散亂、意不顛倒,保持覺性的存在。做事時,心就在做事;上班時,心就在上班;誦經時,心就在誦經;打坐時,心就在打坐……這念心始終不起第二念。
無論做人做事,都要適得其中,做事不可太莽撞,也不能太消極;待人不宜過於卑躬屈膝,也不能趾高氣昂、目中無人;說話不逢迎諂媚,也不可得理不饒人。以學生而言,平時上課要專心聽講,課後要複習,假使到了最後才為了應付考試過度熬夜,就很難得到好成績。上班族應妥善運用時間,工作要適度規劃,而不應汲汲求取利益,過度給自己壓力。在色身與心理失調的狀態下,反而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所以,平時就要調身調心,尤其要使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能夠「堅住正念,任心自在」,自然能把事情處理得很好。
因上努力 止惡修善
每個人都希望增福延壽,都希望富有、健康,但是,這是每個人的因緣果報。一個人有三世因果,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修了種種善業,今生就一定很有福氣;過去造了很多的惡業,今生就會運氣不好。因為過去有善業,也有惡業,所以今生有時候好、有時候壞。
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到處求神問卜,心始終安定不下來。自己的命運必須自己來創造,要知命、立命。知命,就是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命。無論好命、壞命,都是因緣果報的關係。如果了解這些道理,時時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就是一般人說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不論怎麼看相、算命,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後反而弄巧成拙。
佛法的因緣果報,是積極而非消極的態度。凡事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因要靠自己去努力、去開創、去用功,有好的因,將來一定能成就善的果報。假使過去沒有修善法,這一生就貧困潦倒、事事不順。如果過去沒有種善因,則要靠現在的努力,才能改善困境。怎麼努力?第一是修善法,第二是積極地用功、積極地奮鬥,第三則是要慚愧、檢討、反省。
如果能朝這三個方向努力,相信因緣果報的道理,對於自己的人生坦然接受,不怨天、不尤人,遠離惡行,常行布施,廣結善緣,雖然過去沒有種善因,由於現在的努力,一定能改變不好的命運,乃至逢凶化吉,人生愈走愈光明。
八風吹不動
就是要忍心不動隨緣而行 讓心達到不動的境界 不動並不是要 這念心死寂枯槁 以為修行不能做事 一做事就動了心
這樣就錯解不動的真義 隨緣行 是要隨著種種因緣 來發心做事修行 自己要能作主 起心動念就是善念 起了善念也不執著 真正達到八風 吹不動的心境 堅住正念便能真正 得到解脫 心中有正念就是出世 能做到隨緣行 道業一定能有所成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