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7行萬里路 共有十一篇


行萬里路(一)……共有十一篇

    看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雙腳帶自己行遍天下,有了雙腳的幫忙,行遍天下任何一處;無雙腳的輔助或是幫忙,只有坐立不安、行於不良,雙腳健康可以為自己帶來財富,雙腳行於不良只能坐著等死,即使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行於走動,這也是人生一大遺憾。

    人慢慢蒼老了,雙腳不便行動,而造成坐立不安,當自己雙腳行於不便時是多麼渴望能走動,即使是一步三公分也好,人總是珍惜雙腳健康的時候、大步邁進的時候,總是要摧毀到行於不良的時候。

行萬里路(二)

    雙腿累了就是要休息,雙腿疲勞就是要保養,可曾好好保養過自己的雙腿和雙膝呢?腿的保養重點於膝蓋,膝蓋不能彎、不能蹲,大概人生都是坐著的人生,而不是行走的人生。

    膝蓋的組合有髕骨、還有十字韌帶這兩位重要的人物,髕骨移位行於不良,容易造成膝蓋腫脹、酸痛、麻脹,或是上下樓梯無法行走,髕骨往上滑無法下樓梯,髕骨往下掉無法爬樓梯而行於不良,這也是人慢慢走向蒼老之路、老年化或是退化的自然現象。

行萬里路(三)

    所以膝蓋要提前保養,每天至少要觸摸他二十分鐘,整個人就感覺更清爽了、更舒適了、更愉悅了。雙腳的重要,來自於行走才能帶著眼睛到處看美景,才能帶著眼睛到處看一些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情。

    相對的,也可以提昇經濟的價值還有本身的收入,都必須要靠雙腳帶著你走,眼睛只是指著前面這一條路,但腳不動,只能雙眼看著而已,所以在身體每一部位都是很重要,當然生出來從爬到會走路、到年老了,雙腳也衰老了,只能坐著而已。 

行萬里路(四)


    也有人蒼老了,雙腳還是很健康,那就是勤於保養膝蓋,膝蓋出問題也不一定要去換關節,是要懂得休息和保養,這膝蓋可以用到移民天國那一天,包準無事,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作息很重要,不能熬夜、貪玩,而來毀掉自身的身體,這是不對的行為。

    就好像一把刀每天在屠殺自己一樣,沒有把自己摧殘著有疾病出來,就是不高興,看手機看到眼睛都壞了,為了享樂讓自己失眠了,這樣如何與身體共處,無法抗拒壓力,就以吸毒來麻醉自己,久了生命也萎縮了,人生也過著毫無意義。

行萬里路(五)


    總之作息不正常就是在縮短生命,每天只享樂,災禍會變多。人活著的意義先幫助自己身體健康,才能去幫助別人身體健康,健康的過程可以傳承,這樣活著人生才有價值感,但要行萬里路一定要把膝蓋給保養好,這才是重點。

    膝蓋的保養有外側、有內側,還有前跟後,重點就是要保養十字韌帶還有髕骨,不讓髕骨移位膝蓋不會腫脹;不讓十字韌帶有老化現象,才可以蹲得下來。所以人吃越老越難蹲、所以人吃越老會行於不良,會來自於我們的膝蓋。

行萬里路(六)

    膝蓋如此的重要,自己卻沒有發現到膝蓋的重要,無時無刻的在摧殘他,過度的運動也會造成膝蓋的受傷,任何的運動只要適量,可是運動時一定要有笑容,不要苦臉,如果是苦臉心情不高興在運動,那只是對膝蓋的傷害而已,對身體毫無幫助,因為全身是緊繃的,如果運動時內心充滿了愉悅和快樂,全身的經絡當然是鬆開的、全身的血液自然流得很順暢。

    人的身體裡面充滿了5公升的血液,但這血液要在二十五秒之內重新回流一次到心臟,這如此艱辛的過程,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無法達到二十五秒回到心臟的境界,所以人吃老有三高。

行萬里路(七)


    人吃老了要照顧最終的三個地方,第一個是血管不能讓它變薄,要有彈性。第二個是腸胃要健康、要吃得下、能消化、能吸收,才能提供身體細胞所需。第三就是膝蓋,能蹲、能跑、能走。只要把這三樣保養好,自己的人生每天都處在愉悅、幸福、快樂的當下在過日子。

    從現在起就是要好好保養你的膝蓋,保養膝蓋不是走路,而是坐著,雙手去摸你的膝蓋,但要有精油的輔助:薄荷的涼可以化解肌肉的緊繃,藍甘菊的天藍烴可以做消炎;杜鵑花的杜鵑花酸可以止痛;薰衣草的氣味可以降血壓;羅勒的羅勒烴可以舒緩經絡;馬喬蓮可以急速放鬆肌肉。

行萬里路(八)


    在這些精油的幫助之下,膝蓋鐵定健康的。膝蓋受傷要休息,不要再運動,膝蓋受傷也不要爬山或是,就是休息,不要過度使用、不要去挑戰你膝蓋的疼痛,當你爬完一座山之後,你的膝蓋給你的反應:你就準備坐在那邊吧,不要再動了。

    所以人的慾望無窮,但膝蓋的要求只有一點點,當我疲倦、疲勞了,你讓我休息,我就可以再帶你去走更長遠的路。所以做人不要逞強、不要好鬥,身體才得以健康,身體與自己朝夕相處,有好好照顧過他嗎?還是只想著照顧別人而來毀壞自己的身體,這樣是談不上情感的。

行萬里路(九)


    情感有如冰塊,融化了就淡如水,情感就散了,何必在於執著,因為自己也在努力把這融化的水結凍起來。生命也一樣,每天火爆、每天冰凍、忽冷忽熱、燃燒自己、冰凍自己,就是殘害自己。

    所以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學佛的思想、學佛的腳步,往前走,心要停止下來,慈悲、善良、憐憫、愉悅、快樂,這是天生的,要好好的運用;仇恨悲傷、幽恨、怨恨,還要心惡,是後天所學來的,這是自己的貪嗔痴的慾望所衍生出來的。

行萬里路(十)


    人的一生就是要消除掉貪嗔痴,與天俱來的善良之心、慈悲之心自然浮現了,因人貪享樂,貪愛慾、貪享受,這三毒綁在自己身上,每天毒化自己,哪來健全的人生。

    所以每天過著只是遺憾的日子、抱怨的日子,何苦哀哉,用善良的心去面對自己、用善良的心來面對自己的日子,心存善念自然就有善報,自己學到善知法義、上若善水,看世間任何一物無動於衷,便能分辨每一個人的品性、品德,所以做人不要去測試別人的品德,也不要去測試人家的心,不可測、不可測、不可測。

行萬里路(十一)


    但修到善知法義就看得出來了,人生做得好與不好,還是要持續做,做不好、持續做,做得好更要持續做,無須說,只有做,別人看自有公斷,這樣人生才有價值。

    相對的你對自己的身體上的膝蓋有好好的保護過嗎?愛惜過嗎?珍惜過嗎?值得省思。所以每天坐在椅子上好好的保養這膝蓋二十分鐘,到老你的雙腳有如年輕人一樣,可以追趕跑跳碰這樣的境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4中台五明菩薩學院

中台五明菩薩學院一百零七年春季五明菩薩班開學典禮   本寺於一百零六年九月創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開設為期三個月的「五明菩薩班初階課程」,本年度五明菩薩學院規劃事理兼備、多元豐實的春季五明菩薩班課程,來自全省七百多位學員踴躍參與,三月三日於般若講堂舉行開學典禮,恭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慈悲主持。   上午九時,全體學員至誠恭迎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主持開學典禮,現場並有五明菩薩學院執事法師、本寺常住執事法師共同蒞會參與。見燈大和尚首先一一頒發證書,予五明菩薩班教授法師及授課講師,肯定每位授課法師及講師精心規劃、講授課程的發心,藉由五明學處提升學員的正知正見及本職學能,也凝聚菩薩僧團四眾弘法的團隊共識。           五明菩薩行 無上菩提因   院長見燈大和尚於典禮中開示大眾,開山祖師創建中台禪寺,以佛法五化運動為方便,廣設精舍,建立學校、博物館,告訴我們在事上要落實「中台四箴行──敬、慈、和、真」,要成就道業,就要在因上廣積福慧資糧,端正知見、清淨身口意三業,時時刻刻以中道實相為依歸,反省檢討改正,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朝著契悟菩提涅槃來努力,將來就能成就無上菩提,而這些成就不一定要等到最終才能夠享用,隨著我們現在的努力與堅持,不但道業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生命、生存,家庭、事業、學業,也會獲得正面、正向的提升,這就是功德、福報、就是修行的成就。所以,我們不僅要依教奉行,更進一步還要具體來落實。   中台是一個菩薩僧團,中台道場的成就,是大眾秉持修福修慧、修自利利他菩薩行所努力而來的。大家有共識,發心在道業上精進努力、修菩薩行,所以中台禪寺今天的成就,是大家的功德。但是好還要更好,開山祖師示現圓寂,最後開示我們要「守護道場,深化修行,落實弘法」,就是提示我們在菩薩行、在道業上,要努力及提升的方向。希望我們要秉持這個原則,在現有的基礎上,一起共同努力、發心,繼續向上提升。要成就菩薩行,就要在五明處學習,這也是成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的用意,以及目的之所在。   我們秉持這樣的原則來開辦五明菩薩學院,運用現有的資源,聘任優秀的教授法師,以及學有所長的講師,將大眾發心的珍貴資源做有效的運用。希望藉由...

9康莊大道

康莊大道   現今社會,大眾普遍過得比從前較為富裕,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是休閒娛樂都更為豐富多元,但是我們的生活卻沒有因此遠離煩惱。而造成這些憂惱的主因,事實上,就是我們自己! 萬善圓彰 百福莊嚴   由於知見觀念影響個人的待人處事、應對進退、家庭的立場、社會的風氣,乃至於國家內政、外交的施政方向,因此不正確、偏差的知見觀念,往往引發人際、家庭、國際之間的衝突與對立,造成家庭不和諧、社會不安定,及世界的動盪不安。古德云:「解鈴還須繫鈴人」,如何透過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使我們的人生更趨圓滿如意,是當前社會很重要的課題。   佛法告訴我們藉由了解「三諦──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的真理,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斷除心中的無明煩惱,便可一步一步走向美好的未來。《始終心要》云:「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我們若能依循「三諦」的智慧,在生活中落實,不但可以學業成就、事業有成、家庭圓滿、社會和諧、國家安定、世界和平,又能增長每個人的福德與智慧,遠離煩惱、匱乏,最終更能獲得解脫自在、光明圓滿的人生。   「俗諦者,立一切法」,俗諦即是世間法。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經提示大眾,十法界當中,佛法界,即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所以,要想達到佛的境界,先要從俗諦上去修行,立一切法,百福莊嚴,一善不廢。   百福莊嚴,一善不廢,就是禪宗提示學人「動則萬善圓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經常檢討反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都能退一步想,處處都為別人著想,不起惡念,並且透過誦經、持咒、早晚定課等方便法門,使自己善念時時現前,自然福德就能增長,福報、善緣增長了,走到哪裡,處處都有貴人相助,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能有所成就。 任運三諦 圓融無礙   有了福報還不夠,修了善法還要不執著善法,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圓滿、如意的人生。經云:「因地不真,果遭紆曲。」如果我們修了善法又心生執著,在修善的過程中,貪著個人的名利,心依然得不到解脫自在;「真諦者,泯一切法」,就是藉由真諦的智慧,幫助我們放下心中的執著,真諦指的是真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眾緣和合而生,也因眾緣分散而滅,今天我們的成功與成就,不是自然而然就達到的,也...

1隨佛修學淨三業

隨佛修學淨三業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普賢十大願」也說「常隨佛學」,學習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戒、修定、修慧……總的來說,就是要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心。   什麼是學佛的身?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戒清淨,行住坐臥不離四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什麼是學佛的口?經常保持口業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多講好話,不講壞話。什麼是學佛的心?就是要契悟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境界,就是指我們的心境。時時刻刻任心自在、堅住正念,這樣就是悟到佛的心。 無住無求 心自寧一   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就是福德;理,就是菩提心。外面的三寶屬於事──佛像是佛寶,經、律、論三藏是法寶,比丘、比丘尼是僧寶,這是外面的三寶。藉由外面事相上的三寶,啟發我們心當中的三寶。見到心當中的自性三寶,才是究竟的正道。   我們拜佛,不是在求佛,佛是無所求的。無所求、無所住,就是佛。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靈知靈覺才是自己的本心。靈知靈覺不清淨,就是眾生;清淨,就是菩薩;完全清淨了,就是佛。假使修行學佛沒有這個觀念,就容易走錯路、走遠路,修一百年、一千年……都沒有用。   古人說心外求道、心外求佛,就像日中找影子一樣,迷失了自己。「佛者,覺也。」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個自性佛,諸位聽法這個心,念念分明,即是佛。佛性人人本具,不必去求,一求,心就不在了;一求,心就跑掉了。《六祖壇經》云:「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覺,就是覺察、覺照、覺悟。心當中起了煩惱,馬上就知道,這就是覺察。知道起了煩惱,把它看破、化掉,這就是覺照。這就是心當中的自性佛。   我們每一念都要起善念,不要起惡念;起了惡念,要把它化掉。三十七助道品「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就是要靠覺。行住坐臥、動靜閒忙,覺性都要存在。例如,正想要發脾氣時,自己察覺了,馬上把它伏下去。為什麼不能發脾氣?火燒功德林!這把火一燒,把過去的功德燒得乾乾淨淨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