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
正精進
處事不僅要精進,更要「正精進」,若只是精進而方向不正確,則會與道相違,導致不良的後果。例如社會上有些人熬夜賭博、打電玩、打麻將……這都不是正精進。佛法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就是精進的正確方向。
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須上半夜、中半夜、後半夜都不間斷地用功,以這種精進心來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修六波羅蜜。除了現在精進,盡未來際都要發永不退轉的大願心,行菩薩行,才是真正的精進。如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圓成佛的智慧福德,是最大的精進。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為螺髻仙人時,日夜精進不懈地禪坐,甚至「雀巢於頂,草穿過膝」,鳥雀在頭頂髮髻上築巢生蛋,草長得高過膝蓋,也不為所動。身心都放下,寂靜不動,念念不空過,是正精進、大精進。所以佛有無量的定力,這是在平時精進用功所成就的。
又有一世,釋迦牟尼佛生為大施太子,當時很精進地修布施,但是國庫的寶物有限,無法救濟所有的人。太子為解救大眾而入海採寶,希望從龍宮取得龍王的如意珠,以便化現衣食財寶來布施眾生。太子的誠心感動了海神,海神就從龍宮盜取如意珠,獻給大施太子,龍王發現了,以神通取回如意珠。太子心想:沒有如意珠,就無法救人,於是決定舀乾海水,進龍宮向龍王要如意珠。太子一擔一擔的挑,可是海水怎麼舀得乾呢?但太子不畏艱難,仍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挑海水,挑到骨瘦如柴、精疲力竭,最後因於體力不支倒地。這時,四大天王深受太子為救度眾生而不惜性命的精進心所感動,立刻協助太子,不一會兒海水就減去了大半。龍王為此心生恐怖,畢竟海水一旦枯竭,海裡的眾生將會滅亡殆盡,於是趕緊獻出如意珠。大施太子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就是精進行。
事精進
精進分為事精進與理精進。一般修行人多半在事上精進,對於「理」較不明白。什麼是事精進?如:拜佛,一天拜一千拜;念佛,念三萬、五萬、十萬聲;誦經,誦數十卷,或持咒幾萬遍,這都是在事上精進。在事上精進也要有恆心、毅力,才能達到目標;假如沒有恆心、毅力,則念佛不久便覺得口乾舌燥,誦經才幾卷就不想誦了,這樣的態度,是很難成道的。不僅修行要精進,世間上任何的百工技藝,也必須有恆心才能成就。有了恆心,再遲鈍的人也會成功;反之,再聰明的人也難有成就,所以凡事都要精進不退。
佛法中,事精進的公案有很多,晒蠟師就是一例。民初有位出家眾,在大殿裡負責香燈職務,由於擔心蠟燭發霉,就在六月的大太陽下晒蠟燭,豈知蠟燭被太陽一晒都化成了蠟油,後來大家稱他為「晒蠟師」。有一回,佛學院招生,晒蠟師想開智慧,也要去讀。雖然佛學院沒有資格限制,但因他不識字,所以沒被錄取。可是晒蠟師意志很堅定,一直在那裡磕頭、禮拜,就是不肯離去,於是佛學院就收留了他。入了學院,他慢慢地認字,別人睡覺、休息的時候,他還在用功,因為有恆心、精進不懈,後來成為講經說法的大法師,可說是佛學院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修行必須精進,聽經時不能打瞌睡、打妄想,否則無法成就道果;世間上成功的名人,也都是靠精進而有成就。所以,人生奮鬥的過程,必須具備精進的條件。
事上的精進,一念接一念不斷地活動、攀緣,心念仍在生滅當中。若以生滅心為本修因,將來所得到的就是生滅的果。因此事上的精進,還是與道相隔,故須進一步達到理精進。
理精進
理精進,就是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將來能夠證到不生不滅的果——證涅槃、成正覺。什麼是不生不滅?人人本具的這念心就是。「即心即佛」,悟了,這念心就是佛。這念心人人都有,一生下來就知道痛、癢、哭、笑的這念心,並非父母所生,也不是想出來、修出來的,更不是任何人送的,而是本具的。雖然現在是凡夫,但只要心不起染污、不打妄想,當下菩提心即現前。所以,現在修不起心、不動念、不攀緣、不顛倒,這念心就是定,不要再另外修定;這念心時刻了了分明,就是慧,不要再另外去求個慧。因為有求就有得失,若有得、有失,就不是本具的。
「本」是根本,就是指大眾本具的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就是以本具的這念心為因地修行的根本。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時刻保持清楚明白,沒有生、沒有滅,這就是根本,不必另外去找。譬如參話頭,在話頭處提念、照念、參,話頭處就是沒有生、沒有滅的地方,也就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這就是「本修因」。
《圓覺經》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因地」就是因地心,「本」就是本具佛性,以此為因地修行的根本。這念心始終保持不打妄想、不落昏沉、能作主,這就屬於理上的精進。《楞嚴經》中,世尊明示捨妄去真的先決條件:「以因同果,澄濁入涅槃;依根解結,脫纏獲圓通。」所以,因地心就是果地覺,依此而修就是理精進、大精進。
無功用行 事理一如
「一念不生」是大精進。因為念頭若有生,則一定會滅,以生滅心為本修因,就屬於方便的事精進。譬如念「阿彌陀佛」,起一句「阿彌陀佛」,後面再念句「阿彌陀佛」,則前句的「阿彌陀佛」就滅了,所以這念心始終在生滅當中,所念的佛號也成生滅。如果明白理上精進的道理,這念心就沒有生滅了。悟了這個道理,就應從理上念佛,能念、所念當體即空,雖是當體即空,但這念心又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這就是「念念佛住世」。時時刻刻這念心都存在,如此念佛必然不可思議。念也是佛,不念也是佛;念是道,不念也是道,念與不念,心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這就是佛,這就是真精進。
修行要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以圓證不生滅心,為修行最高的目的。悟了此理,即稱為入理聖人。理沒有生滅,無形無相,若是修一切法門,都能從理上用功,所修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無相法門。不起心、不動念,時時保持這念心的存在,這時,不用功就是真用功。古人說:「一切法無不從此流,一切法無不歸還此法界。」一切法無不歸還「理」的法界,理就是當前這念心沒有生滅,覺性始終存在。修了以後不執著修,念的當下沒有能念、所念,始終一如,這就是無功用行。
無功用行,就是大功用、大精進。明白這個理,就可以契入無生;悟了此理,立即契入聖位。悟後起修,就能修一切善法而不執著一切善法,也就是修無修修,念無念念,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未悟此理,則尚屬事上精進,還是在生滅心當中。既屬生滅,即感生滅果報;現在種因,果報是在未來,而非現在,所以始終是屬於凡位。十法界中的佛法界,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一乘」就是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除此以外沒有第二個法門。佛陀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從凡夫開始起修,到最後證無上正等正覺,都不離開這念心,所以說:「萬里途程,不離初步。」因果始終是一如的。
悟了不生不滅之理,就是見到自己本具的佛性。再依這念心起修,就是修無修修,也就是「無功用行」,此時隨拈一法皆是佛法,事即理,理即事,事與理不二,事理一如。如果只知道理精進,而未落實事上的精進,也不容易悟理;所以須事理兼備,修行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理要悟,事要行,明白以後,依這念真心起修,時時不離這念心,這一生就能成就道果。
正心正語 廣行眾善
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一句話講得恰到好處,可以成就種種善法,相反的,說出了不合時節因緣的話,好事也會成壞事,恰如其分的言語表達,不僅是人際互動的重要環節,亦是日常事務運作能否順暢的關鍵。因此,如何說好話、說對話,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一大課題,也是菩薩度眾的行門。
真正思惟 口業淨
話:表言語。言:宣己意為言。說話、語言的本意,在於人與人之間進行善意的溝通,以期得到良善和悅的結果。但是為什麼在我們周遭卻常常發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雞同鴨講」,乃至於出現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口業過失,不僅傷了和氣,壞了大事,更種下惡果之因。
經云:「意以思想生。」世間上也講「行動來自想法。」身、口的造作,其源頭就是意念,所以,想要有恰當且清淨的言語,要先從端正心念下手。佛法中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即是引導眾生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度過生死流,證得涅槃的助道法門。
正語的基本要素即是「正思惟」,而正思惟的養成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清淨戒律。從三皈五戒、在家菩薩戒、沙彌(尼)十戒、比丘(尼)戒、菩薩三聚淨戒等,皆是佛的智慧與慈悲,教導眾生保有清淨身口意的具體軌範,透過持守淨戒,以清淨心落實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身口無有違犯,不造過失。消極持戒的思惟是規範自己,不造作惡法;積極的持戒思惟,便是發起恆思利他的大乘心,有了如是光明正向的正思惟,發諸於身口,便是端正的行持與言語。
軟言正語 菩薩行
《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語言文字是用來顯發「理」的工具。透過佛法經典的薰修,學習古聖先賢的智慧,以文字般若作為講說「正語」之標的。而背誦佛經,即是將真理不斷地種入意識田中,令我們成就品格高尚的涵養基石,亦是引導說好話,以愛語攝受眾生,接引有情入佛法界的指南。
聽經聞法、背誦經典,便是藉由典籍經文建立「正思惟」的文字般若,不僅藉此端正思惟理路,同時,也能提升我們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進而成就出口成章、辯才無礙的「正語」,言談之間自然皆是「正法」,心念端正,語言內容品質清淨良善,便能離口業四過及種種戲論。人人若能如此,必然家庭一片和樂融融、職場和氣生財、國家和諧團結、天下太平。
由端正言語成就清淨口業,進而從清淨口業提升品格是自利,而透過言語廣結善緣,隨機度眾,以一句一偈來啟發眾生的善根,則是利他,如此自他兩利,成就自己也利益眾生。佛陀過去生曾為雪山童子,因為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偈而契悟,便將此偈書寫於山壁,希望有緣眾生也能因此四句偈而得度,如此自度度人,成就自他的菩薩行。
中台道場是大乘菩薩僧團,菩薩向五明處學,為了饒益有情,報眾生恩,在因地上發願恆思利他,薰習正語,學習口無善言不說,恆以愛語攝化法界有情,乃至廣修讚歎行門,啟發眾生善根,長養法身慧命,令中台心法遍及十方,一切有情皆能明悟心性。
點亮自性的光明燈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離苦得樂。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痛苦來自於錯誤的見解,即主觀意識的強烈執著所致,也就是對真理迷昧無知,因此起惑、造業、受苦。經云:「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清楚揭櫫解決人生的不如意,追求如意自在的生活,就要具備正知正見。透過聽經聞法、研究經教,回山打禪七,便可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
正見如眼 洞然明白
無論在工作、家庭,乃至於日常生活中,具有正確的知見,如同眼目洞悉外境,幫助我們明辨是非善惡,時時刻刻覺察、覺照,反省檢討、修正自我,去除惡言惡行,建立良善的作為,自然可以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步步邁向光明的人生大道。
《始終心要》云:「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三諦是從教理的角度,說明心性之體與用,以此作為修習止觀的依據,落實於日用中,幫助行者認清事物的真相,知所進退,成就隨心滿願、歡喜自在的人生。
佛法云:「眾生歡喜,諸佛歡喜。」做任何事情,朝著圓融、圓滿的方式來積極努力,即是「俗諦」;透過利他的菩薩願行,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不僅廣結善緣,也能讓自己用善法止息惡行,累積培福修慧的資糧。然而修善的過程,若有了分別取捨,貪著財色名利,就會心生煩惱,無法安然自在。所以藉由「真諦」知道一切事物皆從因緣和合而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如幻如化,了不可得;放下我相、人相、眾生相,對所做的種種善行,不生執著,落實修一切善,不執一切善,自然不為外境所牽絆。
「中諦」則是說明諸法皆不離實相,為眾生本具性德,非造作而有,明白修一切善,無一善可修的道理。古德云:「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這念心若能不住空、不住有,無所執住,就能真正契悟中道實相,了達「俗諦」為心之用的展現,「真諦」是心之體的特性,皆為「中諦」一心所統攝,一切萬法都不離真、俗、中三諦,統統含攝在人人本具、當下這念能知能覺之心。
正心正語 廣行眾善
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一句話講得恰到好處,可以成就種種善法,相反的,說出了不合時節因緣的話,好事也會成壞事,恰如其分的言語表達,不僅是人際互動的重要環節,亦是日常事務運作能否順暢的關鍵。因此,如何說好話、說對話,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一大課題,也是菩薩度眾的行門。
真正思惟 口業淨話:表言語。言:宣己意為言。說話、語言的本意,在於人與人之間進行善意的溝通,以期得到良善和悅的結果。但是為什麼在我們周遭卻常常發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雞同鴨講」,乃至於出現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口業過失,不僅傷了和氣,壞了大事,更種下惡果之因。
經云:「意以思想生。」世間上也講「行動來自想法。」身、口的造作,其源頭就是意念,所以,想要有恰當且清淨的言語,要先從端正心念下手。佛法中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即是引導眾生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度過生死流,證得涅槃的助道法門。
正語的基本要素即是「正思惟」,而正思惟的養成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清淨戒律。從三皈五戒、在家菩薩戒、沙彌(尼)十戒、比丘(尼)戒、菩薩三聚淨戒等,皆是佛的智慧與慈悲,教導眾生保有清淨身口意的具體軌範,透過持守淨戒,以清淨心落實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身口無有違犯,不造過失。消極持戒的思惟是規範自己,不造作惡法;積極的持戒思惟,便是發起恆思利他的大乘心,有了如是光明正向的正思惟,發諸於身口,便是端正的行持與言語。
軟言正語 菩薩行
《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語言文字是用來顯發「理」的工具。透過佛法經典的薰修,學習古聖先賢的智慧,以文字般若作為講說「正語」之標的。而背誦佛經,即是將真理不斷地種入意識田中,令我們成就品格高尚的涵養基石,亦是引導說好話,以愛語攝受眾生,接引有情入佛法界的指南。
聽經聞法、背誦經典,便是藉由典籍經文建立「正思惟」的文字般若,不僅藉此端正思惟理路,同時,也能提升我們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進而成就出口成章、辯才無礙的「正語」,言談之間自然皆是「正法」,心念端正,語言內容品質清淨良善,便能離口業四過及種種戲論。人人若能如此,必然家庭一片和樂融融、職場和氣生財、國家和諧團結、天下太平。
由端正言語成就清淨口業,進而從清淨口業提升品格是自利,而透過言語廣結善緣,隨機度眾,以一句一偈來啟發眾生的善根,則是利他,如此自他兩利,成就自己也利益眾生。佛陀過去生曾為雪山童子,因為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偈而契悟,便將此偈書寫於山壁,希望有緣眾生也能因此四句偈而得度,如此自度度人,成就自他的菩薩行。
中台道場是大乘菩薩僧團,菩薩向五明處學,為了饒益有情,報眾生恩,在因地上發願恆思利他,薰習正語,學習口無善言不說,恆以愛語攝化法界有情,乃至廣修讚歎行門,啟發眾生善根,長養法身慧命,令中台心法遍及十方,一切有情皆能明悟心性。
誠以招信
自信自重的人,所散發的是自尊而不自大,是自謙而不自卑,所謂「高而不亢,謙而不卑」。我們不怕愚拙,只要能真誠學習,定能進步。有一顆真誠的心,對人對事,便能獲得大眾的信任,因為「誠」的背後就是「信」。
我們的一言一行,若能夠做到無絲毫自欺,就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世間上最愚笨的人,是欺人的人,心存僥倖,自以為聰明,實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人不論其才智、學問,如何的登峰造極,如果不「誠」,必是自私自利,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就不能真正有大成就。
現今科技發達,人與人之間更加休戚與共,所以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要腳踏實地,更不可為了個人的自由,而妨礙他人。凡事直下承擔,說到就要能做到;該做的事就要努力去做,不應該做的就不做,這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也是真誠的表現。真誠的反面就是虛偽,如果一個人不實在,巧言令色,終究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因為這是因果的定律。
真誠合作 無事不辦
一個人能與他人真誠互助合作,同心協力,則能發揮兩倍以上的力量,例如將落葉掃成一堆一堆時,當一手拿竹掃把,另一手拿畚箕,掃不了多久就兩手無力;若能與人合作,一人拿竹掃把,一人拿畚箕,很快就能將樹葉清除;看起來是小事一樁,一個人還真不易完成。小至掃樹葉,大至整個道場,不因執事大小,從上至下,人人都一樣發心,真誠以待,各有所司,互相信任,就可以產生無限大的力量。所以普度眾生,廣度群迷,就靠我們真誠的互相成就道業。
修行的過程,隨時都有無常出現,以真誠心對待他人,廣結善緣,當逆境現前時,才會有善知識,隨時提醒,互相提攜,共同朝向菩提道,勇往前進。「誠」,實是促成僧團和合、道場興盛、廣度眾生最基本的原則,所以人人皆當以「誠」為待人處事的根本。
正心正語 廣行眾善
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一句話講得恰到好處,可以成就種種善法,相反的,說出了不合時節因緣的話,好事也會成壞事,恰如其分的言語表達,不僅是人際互動的重要環節,亦是日常事務運作能否順暢的關鍵。因此,如何說好話、說對話,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一大課題,也是菩薩度眾的行門。
真正思惟 口業淨話:表言語。言:宣己意為言。說話、語言的本意,在於人與人之間進行善意的溝通,以期得到良善和悅的結果。但是為什麼在我們周遭卻常常發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雞同鴨講」,乃至於出現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口業過失,不僅傷了和氣,壞了大事,更種下惡果之因。
經云:「意以思想生。」世間上也講「行動來自想法。」身、口的造作,其源頭就是意念,所以,想要有恰當且清淨的言語,要先從端正心念下手。佛法中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即是引導眾生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度過生死流,證得涅槃的助道法門。
正語的基本要素即是「正思惟」,而正思惟的養成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清淨戒律。從三皈五戒、在家菩薩戒、沙彌(尼)十戒、比丘(尼)戒、菩薩三聚淨戒等,皆是佛的智慧與慈悲,教導眾生保有清淨身口意的具體軌範,透過持守淨戒,以清淨心落實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身口無有違犯,不造過失。消極持戒的思惟是規範自己,不造作惡法;積極的持戒思惟,便是發起恆思利他的大乘心,有了如是光明正向的正思惟,發諸於身口,便是端正的行持與言語。
軟言正語 菩薩行
《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語言文字是用來顯發「理」的工具。透過佛法經典的薰修,學習古聖先賢的智慧,以文字般若作為講說「正語」之標的。而背誦佛經,即是將真理不斷地種入意識田中,令我們成就品格高尚的涵養基石,亦是引導說好話,以愛語攝受眾生,接引有情入佛法界的指南。
聽經聞法、背誦經典,便是藉由典籍經文建立「正思惟」的文字般若,不僅藉此端正思惟理路,同時,也能提升我們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進而成就出口成章、辯才無礙的「正語」,言談之間自然皆是「正法」,心念端正,語言內容品質清淨良善,便能離口業四過及種種戲論。人人若能如此,必然家庭一片和樂融融、職場和氣生財、國家和諧團結、天下太平。
由端正言語成就清淨口業,進而從清淨口業提升品格是自利,而透過言語廣結善緣,隨機度眾,以一句一偈來啟發眾生的善根,則是利他,如此自他兩利,成就自己也利益眾生。佛陀過去生曾為雪山童子,因為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偈而契悟,便將此偈書寫於山壁,希望有緣眾生也能因此四句偈而得度,如此自度度人,成就自他的菩薩行。
中台道場是大乘菩薩僧團,菩薩向五明處學,為了饒益有情,報眾生恩,在因地上發願恆思利他,薰習正語,學習口無善言不說,恆以愛語攝化法界有情,乃至廣修讚歎行門,啟發眾生善根,長養法身慧命,令中台心法遍及十方,一切有情皆能明悟心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