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1隨佛修學淨三業

隨佛修學淨三業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普賢十大願」也說「常隨佛學」,學習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戒、修定、修慧……總的來說,就是要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心。   什麼是學佛的身?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戒清淨,行住坐臥不離四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什麼是學佛的口?經常保持口業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多講好話,不講壞話。什麼是學佛的心?就是要契悟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境界,就是指我們的心境。時時刻刻任心自在、堅住正念,這樣就是悟到佛的心。 無住無求 心自寧一   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就是福德;理,就是菩提心。外面的三寶屬於事──佛像是佛寶,經、律、論三藏是法寶,比丘、比丘尼是僧寶,這是外面的三寶。藉由外面事相上的三寶,啟發我們心當中的三寶。見到心當中的自性三寶,才是究竟的正道。   我們拜佛,不是在求佛,佛是無所求的。無所求、無所住,就是佛。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靈知靈覺才是自己的本心。靈知靈覺不清淨,就是眾生;清淨,就是菩薩;完全清淨了,就是佛。假使修行學佛沒有這個觀念,就容易走錯路、走遠路,修一百年、一千年……都沒有用。   古人說心外求道、心外求佛,就像日中找影子一樣,迷失了自己。「佛者,覺也。」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個自性佛,諸位聽法這個心,念念分明,即是佛。佛性人人本具,不必去求,一求,心就不在了;一求,心就跑掉了。《六祖壇經》云:「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覺,就是覺察、覺照、覺悟。心當中起了煩惱,馬上就知道,這就是覺察。知道起了煩惱,把它看破、化掉,這就是覺照。這就是心當中的自性佛。   我們每一念都要起善念,不要起惡念;起了惡念,要把它化掉。三十七助道品「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就是要靠覺。行住坐臥、動靜閒忙,覺性都要存在。例如,正想要發脾氣時,自己察覺了,馬上把它伏下去。為什麼不能發脾氣?火燒功德林!這把火一燒,把過去的功德燒得乾乾淨淨的,所以,...
最近的文章

2三樣東西

三樣東西 一去不復返   時間   生命   青春 毀掉一個人   脾氣   傲氣   小氣 永 不 放 棄     童真     理想   希望 最無價   愛情   善良   友誼 最無常   成功   財富   夢想 成就人   天時   地利   人和 要珍惜   父母   孩子   眼前人 做事情   目標   方法   改善 交朋友   誠信   奉獻   無私 把握好   機會   人生   婚姻 得到快樂   知足常樂   助人為樂   自得其樂 好好活,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氣自己, 父是天,母是地,盡孝父母要牢記,夫妻愛, 子女孝,家和比啥都重要, 行點善,積點德,多做善事多積德,官再大, 錢再多,閻王照樣土裡拖。

3生命中之新生命 共九則

生命中之新生命(一)950129共九則 https://youtu.be/ZWF6FmlFND4   世界上,不僅人有生命,各種動物都有生命。生命離不開生活,生活有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每一個人都要穿衣吃飯,這屬於物質生活,目的在於滋養色身,也可以說是滋養生命。   人們可以適度的追求物質生活,但是過度的追求容易使自己的身心感覺疲憊不堪,因為物質生活是有限的,而人心的欲望是無窮盡,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十萬想一百萬、一千萬、一億,乃至於希望成為世界的首富。有這些欲望,在一般人認為是好的念頭,但是物質生活追求到了,在食衣住行、吃喝玩樂方面,慢慢就形成奢侈,由奢侈慢慢變成花天酒地,生活就近於腐化。   中國有一句俗話:「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就是指人的欲望無有窮盡。每一個人都會有所追求,但要追求得恰當、要適可而止,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實至名歸」。應該要的就要,不應該得到的就不可以巧取、豪奪,如果是不該取的,即使是得到了也會得而復失。人們為什麼要追求?希望得到快樂、得到幸福。但是,快樂、幸福如果是來自於物質生活的滿足,是藉由外在的物質,刺激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得到的幸福感與快樂感也只是暫時的。過度追求外在的刺激,漸漸身心就麻痺了,對於這種刺激便不再感到幸福快樂,甚至感到厭倦、無聊,所以又要追求新的刺激、新的快樂,就這樣繼續不斷地追求,慢慢形成惡性循環。   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欲望,希望得到以後要去享受一番,以致於有些人不擇手段地拚命去追求財富,結果可能就觸犯了法律。所以,沒有錢的人拚命去追求也是非常地苦惱,有錢人去追求則又會演變成惡性循環,最後還是得不到幸福、得不到快樂。為什麼呢?因為外面物質生活是一種刺激,只能得到暫時的滿足與快樂,時間一久就會感覺麻痺。不斷地追求外在物質生活,不但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快樂,還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因為過度的追求享受、追求刺激,容易引起身體上的毛病,一般人稱之為「富貴病」。現在科學這麼進步,醫學又很發達,照理說人們應該都有健康的身心,都應該生活得幸福快樂;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很多病苦是現在醫學還無法醫治的。 生命中之新生命(二)950205 https://youtu.be/IVUXd2LYCTc   老、病、死苦,一...

4中台五明菩薩學院

中台五明菩薩學院一百零七年春季五明菩薩班開學典禮   本寺於一百零六年九月創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開設為期三個月的「五明菩薩班初階課程」,本年度五明菩薩學院規劃事理兼備、多元豐實的春季五明菩薩班課程,來自全省七百多位學員踴躍參與,三月三日於般若講堂舉行開學典禮,恭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慈悲主持。   上午九時,全體學員至誠恭迎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主持開學典禮,現場並有五明菩薩學院執事法師、本寺常住執事法師共同蒞會參與。見燈大和尚首先一一頒發證書,予五明菩薩班教授法師及授課講師,肯定每位授課法師及講師精心規劃、講授課程的發心,藉由五明學處提升學員的正知正見及本職學能,也凝聚菩薩僧團四眾弘法的團隊共識。           五明菩薩行 無上菩提因   院長見燈大和尚於典禮中開示大眾,開山祖師創建中台禪寺,以佛法五化運動為方便,廣設精舍,建立學校、博物館,告訴我們在事上要落實「中台四箴行──敬、慈、和、真」,要成就道業,就要在因上廣積福慧資糧,端正知見、清淨身口意三業,時時刻刻以中道實相為依歸,反省檢討改正,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朝著契悟菩提涅槃來努力,將來就能成就無上菩提,而這些成就不一定要等到最終才能夠享用,隨著我們現在的努力與堅持,不但道業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生命、生存,家庭、事業、學業,也會獲得正面、正向的提升,這就是功德、福報、就是修行的成就。所以,我們不僅要依教奉行,更進一步還要具體來落實。   中台是一個菩薩僧團,中台道場的成就,是大眾秉持修福修慧、修自利利他菩薩行所努力而來的。大家有共識,發心在道業上精進努力、修菩薩行,所以中台禪寺今天的成就,是大家的功德。但是好還要更好,開山祖師示現圓寂,最後開示我們要「守護道場,深化修行,落實弘法」,就是提示我們在菩薩行、在道業上,要努力及提升的方向。希望我們要秉持這個原則,在現有的基礎上,一起共同努力、發心,繼續向上提升。要成就菩薩行,就要在五明處學習,這也是成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的用意,以及目的之所在。   我們秉持這樣的原則來開辦五明菩薩學院,運用現有的資源,聘任優秀的教授法師,以及學有所長的講師,將大眾發心的珍貴資源做有效的運用。希望藉由...

5菩薩修四攝法門

四攝法門 方便攝受   菩薩修四攝法門──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隨緣攝受眾生的方便。   布施攝,用布施的方法來攝受眾生。無論是供給財物,或是奉獻自己的身命利益大眾,或為眾生宣說佛法,或是幫助眾生遠離種種怖畏,都是以布施攝使眾生起歡喜心的方法。不但佛教提倡布施,儒家也談布施,如《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愛語攝,就是遠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口過,而以柔軟語、讚歎語、善言慰喻來鼓勵眾生。眾生都喜愛聽好聽的話,親近對他有益的人,布施、愛語,都是順乎人心,導人向善,使人身心喜悅的行為。人人行之,則能促使社會祥和,消弭暴戾之氣。因此,布施、愛語是最普遍,也是最易行的善法。   利行攝,是行善利益眾生,使眾生因此生親愛之心,而願意接受教化。《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一老比丘視力不佳,縫衣服時,不小心針線脫落,找了很久都無法尋獲,心裡非常苦惱,於是呼喊請求幫助,佛陀知道了,立即前來幫助他。老比丘認出佛陀的聲音,歡欣無比地說:「世尊,您已經圓滿成就無量的功德,為何還為了這一點小事前來幫助我呢?」佛陀回答:「我就是因為心無疲厭利益眾生而成佛,現在雖已成佛,這份心卻永不衰減。」老比丘感動萬分,懇請佛陀為他說法,因而啟發慧眼,同時也恢復了視力。   以身口意之行利益眾生,是修行學佛者首先要學習的事。藉由奉獻精神與身體力行,一方面消弭內心慳貪、自私的習氣;另一方面,也可修福,並與大眾結善緣、結法緣、結歡喜緣。因此,利行的實踐,菩薩與眾生皆能同霑法益,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同事攝,即是和光同塵,隨同眾生心之所好,作眾生的善友,並以身示教予以感化、薰習。所謂「物以類聚」,眾生總是有同樣的業緣才會聚在一起,同事攝,就是利用這種原理與眾生建立關係。   弘揚佛法必須要有方便,「四攝法」即是為了眾生各種不同的需求而施設的方便法門。沒有方便,菩薩無法度化眾生;若不度眾生,則無法圓滿菩提佛果。菩薩觀眾生苦而發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等視一切眾生,乃至運用善巧方便,行四攝法攝受眾生。因此,大悲心如水一般,滋養每個人心中的菩提苗,終有一天,...

6八正道

精進      正精進   處事不僅要精進,更要「正精進」,若只是精進而方向不正確,則會與道相違,導致不良的後果。例如社會上有些人熬夜賭博、打電玩、打麻將 …… 這都不是正精進。佛法中的四正勤 —— 「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就是精進的正確方向。   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須上半夜、中半夜、後半夜都不間斷地用功,以這種精進心來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修六波羅蜜。除了現在精進,盡未來際都要發永不退轉的大願心,行菩薩行,才是真正的精進。如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圓成佛的智慧福德,是最大的精進。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為螺髻仙人時,日夜精進不懈地禪坐,甚至「雀巢於頂,草穿過膝」,鳥雀在頭頂髮髻上築巢生蛋,草長得高過膝蓋,也不為所動。身心都放下,寂靜不動,念念不空過,是正精進、大精進。所以佛有無量的定力,這是在平時精進用功所成就的。   又有一世,釋迦牟尼佛生為大施太子,當時很精進地修布施,但是國庫的寶物有限,無法救濟所有的人。太子為解救大眾而入海採寶,希望從龍宮取得龍王的如意珠,以便化現衣食財寶來布施眾生。太子的誠心感動了海神,海神就從龍宮盜取如意珠,獻給大施太子,龍王發現了,以神通取回如意珠。太子心想:沒有如意珠,就無法救人,於是決定舀乾海水,進龍宮向龍王要如意珠。太子一擔一擔的挑,可是海水怎麼舀得乾呢?但太子不畏艱難,仍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挑海水,挑到骨瘦如柴、精疲力竭,最後因於體力不支倒地。這時,四大天王深受太子為救度眾生而不惜性命的精進心所感動,立刻協助太子,不一會兒海水就減去了大半。龍王為此心生恐怖,畢竟海水一旦枯竭,海裡的眾生將會滅亡殆盡,於是趕緊獻出如意珠。大施太子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就是精進行。 事精進   精進分為事精進與理精進。一般修行人多半在事上精進,對於「理」較不明白。什麼是事精進?如:拜佛,一天拜一千拜;念佛,念三萬、五萬、十萬聲;誦經,誦數十卷,或持咒幾萬遍,這都是在事上精進。在事上精進也要有恆心、毅力,才能達到目標;假如沒有恆心、毅力,則念佛不久便覺得口乾舌燥,誦經才幾卷就不想誦了,這樣的態度,是很難成道的。不僅修行要精進,世間上任何的百工技藝,也必須有恆心才...

7行萬里路 共有十一篇

行萬里路(一) …… 共有十一篇     看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雙腳帶自己行遍天下,有了雙腳的幫忙,行遍天下任何一處;無雙腳的輔助或是幫忙,只有坐立不安、行於不良,雙腳健康可以為自己帶來財富,雙腳行於不良只能坐著等死,即使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行於走動,這也是人生一大遺憾。     人慢慢蒼老了,雙腳不便行動,而造成坐立不安,當自己雙腳行於不便時是多麼渴望能走動,即使是一步三公分也好,人總是珍惜雙腳健康的時候、大步邁進的時候,總是要摧毀到行於不良的時候。 行萬里路(二)     雙腿累了就是要休息,雙腿疲勞就是要保養,可曾好好保養過自己的雙腿和雙膝呢?腿的保養重點於膝蓋,膝蓋不能彎、不能蹲,大概人生都是坐著的人生,而不是行走的人生。     膝蓋的組合有髕骨、還有十字韌帶這兩位重要的人物,髕骨移位行於不良,容易造成膝蓋腫脹、酸痛、麻脹,或是上下樓梯無法行走,髕骨往上滑無法下樓梯,髕骨往下掉無法爬樓梯而行於不良,這也是人慢慢走向蒼老之路、老年化或是退化的自然現象。 行萬里路(三)     所以膝蓋要提前保養,每天至少要觸摸他二十分鐘,整個人就感覺更清爽了、更舒適了、更愉悅了。雙腳的重要,來自於行走才能帶著眼睛到處看美景,才能帶著眼睛到處看一些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情。     相對的,也可以提昇經濟的價值還有本身的收入,都必須要靠雙腳帶著你走,眼睛只是指著前面這一條路,但腳不動,只能雙眼看著而已,所以在身體每一部位都是很重要,當然生出來從爬到會走路、到年老了,雙腳也衰老了,只能坐著而已。   行萬里路(四)     也有人蒼老了,雙腳還是很健康,那就是勤於保養膝蓋,膝蓋出問題也不一定要去換關節,是要懂得休息和保養,這膝蓋可以用到移民天國那一天,包準無事,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作息很重要,不能熬夜、貪玩,而來毀掉自身的身體,這是不對的行為。     就好像一把刀每天在屠殺自己一樣,沒有把自己摧殘著有疾病出來,就是不高興,看手機看到眼睛都壞了,為了享樂讓自己失眠了,這樣如何與身體共處,無法抗拒壓力,就以吸毒來麻醉自己,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