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8的文章

4中台五明菩薩學院

中台五明菩薩學院一百零七年春季五明菩薩班開學典禮   本寺於一百零六年九月創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開設為期三個月的「五明菩薩班初階課程」,本年度五明菩薩學院規劃事理兼備、多元豐實的春季五明菩薩班課程,來自全省七百多位學員踴躍參與,三月三日於般若講堂舉行開學典禮,恭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慈悲主持。   上午九時,全體學員至誠恭迎中台五明菩薩學院院長見燈大和尚主持開學典禮,現場並有五明菩薩學院執事法師、本寺常住執事法師共同蒞會參與。見燈大和尚首先一一頒發證書,予五明菩薩班教授法師及授課講師,肯定每位授課法師及講師精心規劃、講授課程的發心,藉由五明學處提升學員的正知正見及本職學能,也凝聚菩薩僧團四眾弘法的團隊共識。           五明菩薩行 無上菩提因   院長見燈大和尚於典禮中開示大眾,開山祖師創建中台禪寺,以佛法五化運動為方便,廣設精舍,建立學校、博物館,告訴我們在事上要落實「中台四箴行──敬、慈、和、真」,要成就道業,就要在因上廣積福慧資糧,端正知見、清淨身口意三業,時時刻刻以中道實相為依歸,反省檢討改正,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朝著契悟菩提涅槃來努力,將來就能成就無上菩提,而這些成就不一定要等到最終才能夠享用,隨著我們現在的努力與堅持,不但道業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生命、生存,家庭、事業、學業,也會獲得正面、正向的提升,這就是功德、福報、就是修行的成就。所以,我們不僅要依教奉行,更進一步還要具體來落實。   中台是一個菩薩僧團,中台道場的成就,是大眾秉持修福修慧、修自利利他菩薩行所努力而來的。大家有共識,發心在道業上精進努力、修菩薩行,所以中台禪寺今天的成就,是大家的功德。但是好還要更好,開山祖師示現圓寂,最後開示我們要「守護道場,深化修行,落實弘法」,就是提示我們在菩薩行、在道業上,要努力及提升的方向。希望我們要秉持這個原則,在現有的基礎上,一起共同努力、發心,繼續向上提升。要成就菩薩行,就要在五明處學習,這也是成立中台五明菩薩學院的用意,以及目的之所在。   我們秉持這樣的原則來開辦五明菩薩學院,運用現有的資源,聘任優秀的教授法師,以及學有所長的講師,將大眾發心的珍貴資源做有效的運用。希望藉由...

5菩薩修四攝法門

四攝法門 方便攝受   菩薩修四攝法門──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隨緣攝受眾生的方便。   布施攝,用布施的方法來攝受眾生。無論是供給財物,或是奉獻自己的身命利益大眾,或為眾生宣說佛法,或是幫助眾生遠離種種怖畏,都是以布施攝使眾生起歡喜心的方法。不但佛教提倡布施,儒家也談布施,如《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愛語攝,就是遠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口過,而以柔軟語、讚歎語、善言慰喻來鼓勵眾生。眾生都喜愛聽好聽的話,親近對他有益的人,布施、愛語,都是順乎人心,導人向善,使人身心喜悅的行為。人人行之,則能促使社會祥和,消弭暴戾之氣。因此,布施、愛語是最普遍,也是最易行的善法。   利行攝,是行善利益眾生,使眾生因此生親愛之心,而願意接受教化。《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一老比丘視力不佳,縫衣服時,不小心針線脫落,找了很久都無法尋獲,心裡非常苦惱,於是呼喊請求幫助,佛陀知道了,立即前來幫助他。老比丘認出佛陀的聲音,歡欣無比地說:「世尊,您已經圓滿成就無量的功德,為何還為了這一點小事前來幫助我呢?」佛陀回答:「我就是因為心無疲厭利益眾生而成佛,現在雖已成佛,這份心卻永不衰減。」老比丘感動萬分,懇請佛陀為他說法,因而啟發慧眼,同時也恢復了視力。   以身口意之行利益眾生,是修行學佛者首先要學習的事。藉由奉獻精神與身體力行,一方面消弭內心慳貪、自私的習氣;另一方面,也可修福,並與大眾結善緣、結法緣、結歡喜緣。因此,利行的實踐,菩薩與眾生皆能同霑法益,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同事攝,即是和光同塵,隨同眾生心之所好,作眾生的善友,並以身示教予以感化、薰習。所謂「物以類聚」,眾生總是有同樣的業緣才會聚在一起,同事攝,就是利用這種原理與眾生建立關係。   弘揚佛法必須要有方便,「四攝法」即是為了眾生各種不同的需求而施設的方便法門。沒有方便,菩薩無法度化眾生;若不度眾生,則無法圓滿菩提佛果。菩薩觀眾生苦而發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等視一切眾生,乃至運用善巧方便,行四攝法攝受眾生。因此,大悲心如水一般,滋養每個人心中的菩提苗,終有一天,...

6八正道

精進      正精進   處事不僅要精進,更要「正精進」,若只是精進而方向不正確,則會與道相違,導致不良的後果。例如社會上有些人熬夜賭博、打電玩、打麻將 …… 這都不是正精進。佛法中的四正勤 —— 「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就是精進的正確方向。   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須上半夜、中半夜、後半夜都不間斷地用功,以這種精進心來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修六波羅蜜。除了現在精進,盡未來際都要發永不退轉的大願心,行菩薩行,才是真正的精進。如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圓成佛的智慧福德,是最大的精進。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為螺髻仙人時,日夜精進不懈地禪坐,甚至「雀巢於頂,草穿過膝」,鳥雀在頭頂髮髻上築巢生蛋,草長得高過膝蓋,也不為所動。身心都放下,寂靜不動,念念不空過,是正精進、大精進。所以佛有無量的定力,這是在平時精進用功所成就的。   又有一世,釋迦牟尼佛生為大施太子,當時很精進地修布施,但是國庫的寶物有限,無法救濟所有的人。太子為解救大眾而入海採寶,希望從龍宮取得龍王的如意珠,以便化現衣食財寶來布施眾生。太子的誠心感動了海神,海神就從龍宮盜取如意珠,獻給大施太子,龍王發現了,以神通取回如意珠。太子心想:沒有如意珠,就無法救人,於是決定舀乾海水,進龍宮向龍王要如意珠。太子一擔一擔的挑,可是海水怎麼舀得乾呢?但太子不畏艱難,仍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挑海水,挑到骨瘦如柴、精疲力竭,最後因於體力不支倒地。這時,四大天王深受太子為救度眾生而不惜性命的精進心所感動,立刻協助太子,不一會兒海水就減去了大半。龍王為此心生恐怖,畢竟海水一旦枯竭,海裡的眾生將會滅亡殆盡,於是趕緊獻出如意珠。大施太子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就是精進行。 事精進   精進分為事精進與理精進。一般修行人多半在事上精進,對於「理」較不明白。什麼是事精進?如:拜佛,一天拜一千拜;念佛,念三萬、五萬、十萬聲;誦經,誦數十卷,或持咒幾萬遍,這都是在事上精進。在事上精進也要有恆心、毅力,才能達到目標;假如沒有恆心、毅力,則念佛不久便覺得口乾舌燥,誦經才幾卷就不想誦了,這樣的態度,是很難成道的。不僅修行要精進,世間上任何的百工技藝,也必須有恆心才...

7行萬里路 共有十一篇

行萬里路(一) …… 共有十一篇     看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雙腳帶自己行遍天下,有了雙腳的幫忙,行遍天下任何一處;無雙腳的輔助或是幫忙,只有坐立不安、行於不良,雙腳健康可以為自己帶來財富,雙腳行於不良只能坐著等死,即使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行於走動,這也是人生一大遺憾。     人慢慢蒼老了,雙腳不便行動,而造成坐立不安,當自己雙腳行於不便時是多麼渴望能走動,即使是一步三公分也好,人總是珍惜雙腳健康的時候、大步邁進的時候,總是要摧毀到行於不良的時候。 行萬里路(二)     雙腿累了就是要休息,雙腿疲勞就是要保養,可曾好好保養過自己的雙腿和雙膝呢?腿的保養重點於膝蓋,膝蓋不能彎、不能蹲,大概人生都是坐著的人生,而不是行走的人生。     膝蓋的組合有髕骨、還有十字韌帶這兩位重要的人物,髕骨移位行於不良,容易造成膝蓋腫脹、酸痛、麻脹,或是上下樓梯無法行走,髕骨往上滑無法下樓梯,髕骨往下掉無法爬樓梯而行於不良,這也是人慢慢走向蒼老之路、老年化或是退化的自然現象。 行萬里路(三)     所以膝蓋要提前保養,每天至少要觸摸他二十分鐘,整個人就感覺更清爽了、更舒適了、更愉悅了。雙腳的重要,來自於行走才能帶著眼睛到處看美景,才能帶著眼睛到處看一些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情。     相對的,也可以提昇經濟的價值還有本身的收入,都必須要靠雙腳帶著你走,眼睛只是指著前面這一條路,但腳不動,只能雙眼看著而已,所以在身體每一部位都是很重要,當然生出來從爬到會走路、到年老了,雙腳也衰老了,只能坐著而已。   行萬里路(四)     也有人蒼老了,雙腳還是很健康,那就是勤於保養膝蓋,膝蓋出問題也不一定要去換關節,是要懂得休息和保養,這膝蓋可以用到移民天國那一天,包準無事,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作息很重要,不能熬夜、貪玩,而來毀掉自身的身體,這是不對的行為。     就好像一把刀每天在屠殺自己一樣,沒有把自己摧殘著有疾病出來,就是不高興,看手機看到眼睛都壞了,為了享樂讓自己失眠了,這樣如何與身體共處,無法抗拒壓力,就以吸毒來麻醉自己,久了...

8諸行無常性真常

諸行無常性真常   世間上所有一切都是無常,無論是正報、依報,無論是五陰世間、器世間、眾生世間,最後統統都要受無常的逼迫。無常,一是自然界的,一是人為的。地震一來,高樓大廈就垮掉了,山就塌陷了。歷史改朝換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什麼是不變的呢?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世間上的一切動物、一切人類,都有生、老、病、死。我們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的,以醫學的角度來說,身上的細胞在七年當中,全部會新陳代謝。一般人活到八十歲,覺得應該慶祝一下,認為:「人生一百歲,我現在才剛開始。」其實,過了一年,就減少了一年的壽命;過了一個月,就減少一個月的壽命;過了一天,就死去了一天;過了一小時,就死去了一小時;過了一分鐘,壽命就減少了一分鐘;過了一秒鐘,壽命就減少了一秒鐘……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死亡當中。   了解之後,就知道我們的身體始終在衰敗、在變化當中,時時刻刻都是在敗壞不安的境界上,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眾生迷惑、顛倒,反而在無常中去執著、妝扮自己,希望保有年輕不壞的容貌,其實只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   一般人不了解無常的道理,把無常當作常,就好像蠶作繭自縛一樣。人的欲愛就是情絲,有了情愛、色愛,這一生就沒有辦法得到解脫。不了解的人,還要刻意去培養情感,就是自己纏縛自己,自作自受。不僅如此,乃至因為情愛而起貪、瞋、癡,造了惡業,未來就要受報,在苦海當中受苦受難,在三界當中頭出頭沒。所以,想要脫離生、老、病、死,就必須要把世間上的欲愛、色愛,看破、放下。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我們心當中的念頭有生、住、異、滅,遷流不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是在無常當中。   因此,佛告訴世人如何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要去契悟這個道理。雖然小乘、大乘所追求的涅槃不一樣,到最後還是告訴我們要達到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生不死,才是最究竟的。   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地方?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只有菩提、涅槃。涅槃在哪裡?涅槃是指這一念空性。達到涅槃的境界,沒有生、老、病、死,沒有三塗惡道,這是最安穩的地方。菩提在哪裡?菩提就是這一念靈知靈覺、這一念覺性,如...

9康莊大道

康莊大道   現今社會,大眾普遍過得比從前較為富裕,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是休閒娛樂都更為豐富多元,但是我們的生活卻沒有因此遠離煩惱。而造成這些憂惱的主因,事實上,就是我們自己! 萬善圓彰 百福莊嚴   由於知見觀念影響個人的待人處事、應對進退、家庭的立場、社會的風氣,乃至於國家內政、外交的施政方向,因此不正確、偏差的知見觀念,往往引發人際、家庭、國際之間的衝突與對立,造成家庭不和諧、社會不安定,及世界的動盪不安。古德云:「解鈴還須繫鈴人」,如何透過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使我們的人生更趨圓滿如意,是當前社會很重要的課題。   佛法告訴我們藉由了解「三諦──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的真理,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斷除心中的無明煩惱,便可一步一步走向美好的未來。《始終心要》云:「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我們若能依循「三諦」的智慧,在生活中落實,不但可以學業成就、事業有成、家庭圓滿、社會和諧、國家安定、世界和平,又能增長每個人的福德與智慧,遠離煩惱、匱乏,最終更能獲得解脫自在、光明圓滿的人生。   「俗諦者,立一切法」,俗諦即是世間法。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經提示大眾,十法界當中,佛法界,即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所以,要想達到佛的境界,先要從俗諦上去修行,立一切法,百福莊嚴,一善不廢。   百福莊嚴,一善不廢,就是禪宗提示學人「動則萬善圓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經常檢討反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都能退一步想,處處都為別人著想,不起惡念,並且透過誦經、持咒、早晚定課等方便法門,使自己善念時時現前,自然福德就能增長,福報、善緣增長了,走到哪裡,處處都有貴人相助,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能有所成就。 任運三諦 圓融無礙   有了福報還不夠,修了善法還要不執著善法,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圓滿、如意的人生。經云:「因地不真,果遭紆曲。」如果我們修了善法又心生執著,在修善的過程中,貪著個人的名利,心依然得不到解脫自在;「真諦者,泯一切法」,就是藉由真諦的智慧,幫助我們放下心中的執著,真諦指的是真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眾緣和合而生,也因眾緣分散而滅,今天我們的成功與成就,不是自然而然就達到的,也...

10心病還要心法醫共3則 布施共2則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共2則

心病還要心法醫(一)共3則        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聖、凡的關鍵。 一般人的心理,通常都有四種病態:第一是妄想心,第二是昏沈,第三是無聊,第四是無記。如果將這些病態除去了,就是智人、賢人、聖人。修行的人要有成就,也必須要除去這四種心病。所謂妄想心,就是一個人的心念,念念不停的起心動念,攀緣不止,俗云:「心猿意馬」者是。人的一生中,不是善念,就是惡念,時時刻刻在患得患失。善念就是好的念頭,起善念,心生光明;起惡念,心生黑暗。善念是因,天堂、淨土是果;惡念是因,惡道、地獄是果;智人、聖人是正念是無念,所以能夠超脫生死,得自在解脫。一般人的善念較少,惡念較多。      因惡念故,心生黑暗,因黑暗故,心起煩惱、空虛、恐怖、顛倒、愚癡、邪見、慳貪、我慢、悔恨、嫉妒、幸災樂禍,進而造殺、盜、婬、欺詐、強暴等種種惡業,致使社會失序,而招感未來的苦果。做一個君子,做一個好國民,應該要知道那些是善念,多起善念必得善果。經云:「前念念惡如雲覆日,後念念善如日消暗」。古德云:「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所以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聖、凡的關鍵。 心病還要心法醫(二)         睡眠昏沈佔了人生的一大半,所以必須修「止觀」來對治。所謂「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止觀」即修定、修慧,這是一帖醫治心病的心法良藥。心病之二為「昏沈」。就是心不明了,意念不能作主,不是糊塗癡暗,就是瞌睡昏沈不斷。一個人每每到了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呵欠瞌睡就來了。睡眠昏沈佔了人生的一大半,所以必須修「止觀」來對治。所謂「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止觀」即修定、修慧,這是一帖醫治心病的心法良藥。       古人云:「聖人無夢」,不但色身不作夢,而且心意識也不會顛倒夢想,常安住在正念、正定當中。修行功夫深厚時,就能作到醒睡一如的境界。要想除去昏沈,就必須修止觀對治。第三、無聊--這個時候沒有妄想,也沒有昏沈,但感覺到無所事事,心念變成斷滅,甚至呆若木雞,心意識完全失去了定力與智慧。所以必須修止觀以調治無聊,以免失去生命的活力,斷送自己的慧命。 心病...